靜脈產業聽上去像是一個與醫藥產業相關的概念,但如果真的這樣認為,可能將錯過一個比汽車產業還要龐大的潛在機遇。
沉睡于城市中的礦脈
靜脈產業的概念發端于日本,它是指將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轉化為可重新利用資源,實現各類廢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的產業。就像人體的血液經過動脈為身體各部分輸送養分和能量以后,經過靜脈回收再流回心臟參加下一輪循環一樣。因此,有關廢棄物收集、再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產業,就被形象地喻為靜脈產業。
在國內的官方文件中,靜脈產業被描述為以保障環境安全為前提,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的,運用先進的技術,將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轉化為可重新利用的資源和產品,實現各類廢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的產業,包括廢物轉化為再生資源和將再生資源加工為產品兩個過程。
早在上世紀末,西方發達國家再生資源產業規模為2500億美元,本世紀初這一數字已增至6000億美元,到了2010年,可能已經達到1.8萬億美元。保守的估計,在今后的30年內,靜脈產業規模將超過3萬億美元。該產業提供的原料將由目前占總原料的30%提高到80%,而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源回收率為40%至50%。
再生資源產業已成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在美國,再生資源產業有企業5.6萬個,從業人員130萬左右,年產值超過2360億美元,與美國汽車業相當。
有估計認為,我國再生資源年產值大約200億美元左右,同時,每年可以回收利用但沒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價值達350~400億美元。不過,官方數據更為保守,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劉志全表示,我國每年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可利用而未被利用的資源價值達到了300~350億元人民幣。
政策初成效益可觀
在國內提出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之后,發展靜脈產業成為各方積極推動的方向。特別是近段時間以來,南京、大連、成都、沈陽、長株潭等地紛紛提出要新建靜脈產業園。在資本市場上,也開始有多家上市公司涉足靜脈產業,其中,桑德環境控股股東宣布將參與湖南靜脈園項目投資,桑德環境也將參與開發;格林美則通過參與電子廢棄物回收涉足靜脈產業。
在2010年10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提到節能環保產業將加快資源循環利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示范,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產業化水平。并特別指出,未來要加快建立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廢舊商品回收利用體系、積極推行現代廢舊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業模式。
靜脈產業的經濟效益也相當可觀。公開資料顯示,對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所帶來的利潤水平要明顯高于利用原生資源進行的生產活動。
產業困境有待解決
雖然靜脈園作為一個朝陽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但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在制約著這個行業內的企業發展壯大。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潔生產中心主任喬琦表示,我國靜脈產業尚存在技術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以及靜脈產業企業普遍經營分散、規模小、資源回收渠道不暢通等問題。
在采訪中,記者感受到一個相對突出的問題是:再生資源回收類的企業很難通過正常渠道獲得相應分類的廢棄物。
青島新天地企劃部經理葉玉玲告訴記者:“園區項目原料來源問題一直是困擾園區發展壯大的因素之一。在國內,正規的回收處理企業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仍長期處于‘吃不飽’的狀況,與此成對比的是國內南方一些非法處理企業的盛行。”
雖然這種狀況隨著國家實施家電、汽車以舊換新政策而有所改變,但行業內散亂、無章的廢舊資源游擊隊式回收體系仍然存在。而且以舊換新政策并非長效機制,有分析人士預測,未來這一政策在到期后將不會延續。
一位熟悉格林美并從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格林美的回收、拆解利用體系是比較規范的,它主要是依靠以舊換新但,也在做自己的回收渠道。在以舊換新政策條件下,各省市政府指定一定數量的回收和拆解企業,實際上是保證了這一部分有資質的企業能吃得飽,不過一旦取消以舊換新政策,未來的情況如何就很難說了。”
劉敏達也有同樣的擔憂,“以舊換新政策可能很快就會取消,未來這些企業就需要通過自有渠道去回收,不會像現在這樣容易和順暢,肯定會增加一部分成本。而且目前的政策取消后,回收拆解企業可能需要獲得地方政府的牌照后才能獲得補貼,這對很多公司來說是個挑戰。”
不過,常態化的補貼很可能以另一種方式得到延續。據了解,已經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還有一個尚未出臺的配套政策,暨“電子廢棄物處理基金”。
湘財證券分析師吳江表示,這個基金初步確定將對家用電器和個人電腦制造商征收4~20元/臺不等的處理費,用以補貼電子廢棄物回收和處理企業。其認為,此項政策將顯著增強正規企業在原料渠道方面的競爭力,逐步抑制非法小作坊處理的資源渠道。
雖然常態化的補貼被廣泛認為是必要的,但具體的補貼辦法仍存分歧。長期研究低碳經濟領域的北京大學人力資本研究所研究員易鵬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很多生態產業園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我覺得應該突出重點,不要搞大面積的補貼。應該聚焦于示范性的企業、園區和項目,爭取樹立典型和標桿。”
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未來這個行業的發展還是要看國家的政策取向和后續有什么細則。從企業角度來說,沒有補貼也有可能盈利,但必須向更綜合的利用廢棄物的方向發展,從金屬到塑料等等,綜合利用才能使利益最大化。”(仁際宇)
產業困境有待解決
雖然靜脈園作為一個朝陽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但各種各樣的問題也在制約著這個行業內的企業發展壯大。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潔生產中心主任喬琦表示,我國靜脈產業尚存在技術水平不高、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以及靜脈產業企業普遍經營分散、規模小、資源回收渠道不暢通等問題。
在采訪中,記者感受到一個相對突出的問題是:再生資源回收類的企業很難通過正常渠道獲得相應分類的廢棄物。
青島新天地企劃部經理葉玉玲告訴記者:“園區項目原料來源問題一直是困擾園區發展壯大的因素之一。在國內,正規的回收處理企業雖然數量不多,但是仍長期處于‘吃不飽’的狀況,與此成對比的是國內南方一些非法處理企業的盛行。”
雖然這種狀況隨著國家實施家電、汽車以舊換新政策而有所改變,但行業內散亂、無章的廢舊資源游擊隊式回收體系仍然存在。而且以舊換新政策并非長效機制,有分析人士預測,未來這一政策在到期后將不會延續。
一位熟悉格林美并從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格林美的回收、拆解利用體系是比較規范的,它主要是依靠以舊換新但,也在做自己的回收渠道。在以舊換新政策條件下,各省市政府指定一定數量的回收和拆解企業,實際上是保證了這一部分有資質的企業能吃得飽,不過一旦取消以舊換新政策,未來的情況如何就很難說了。”
劉敏達也有同樣的擔憂,“以舊換新政策可能很快就會取消,未來這些企業就需要通過自有渠道去回收,不會像現在這樣容易和順暢,肯定會增加一部分成本。而且目前的政策取消后,回收拆解企業可能需要獲得地方政府的牌照后才能獲得補貼,這對很多公司來說是個挑戰。”
不過,常態化的補貼很可能以另一種方式得到延續。據了解,已經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還有一個尚未出臺的配套政策,暨“電子廢棄物處理基金”。
湘財證券分析師吳江表示,這個基金初步確定將對家用電器和個人電腦制造商征收4~20元/臺不等的處理費,用以補貼電子廢棄物回收和處理企業。其認為,此項政策將顯著增強正規企業在原料渠道方面的競爭力,逐步抑制非法小作坊處理的資源渠道。
雖然常態化的補貼被廣泛認為是必要的,但具體的補貼辦法仍存分歧。長期研究低碳經濟領域的北京大學人力資本研究所研究員易鵬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很多生態產業園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我覺得應該突出重點,不要搞大面積的補貼。應該聚焦于示范性的企業、園區和項目,爭取樹立典型和標桿。”
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未來這個行業的發展還是要看國家的政策取向和后續有什么細則。從企業角度來說,沒有補貼也有可能盈利,但必須向更綜合的利用廢棄物的方向發展,從金屬到塑料等等,綜合利用才能使利益最大化。”(仁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