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走進位于江蘇省海門市臨江新區的南通東盛之花印染有限公司,只見印染車間內外堆滿了坯布,印好的產品整裝待發。緊鄰著車間的5個廢水處理池正緊張而忙碌地“工作”著。從車間流出的花花綠綠的廢水經格柵粗濾后流入一旁的調節池,一番翻騰后的廢水來不及喘口氣又被“趕至”身旁的酸性池,所剩無幾的細微漂浮物被氧化池“消化”,最后流入二沉池,待污泥回流后,排放出的水質與生活用水無異。
年因排放超標遭黃燈警示的東盛印染公司,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仍投入30萬元全面改造污水處理設施,投入1000余萬元添置了環保裝置。公司董事長施亞斐介紹說,如今污水處理設施日可處理規模2000立方米/d,能遠遠滿足日排廢水1622立方米/d的量。2008起企業排放達標,連續三年點亮了環保“藍”燈。
造成大的污染事故,黑色;限期治理沒完成,黑色……2007年起,海門市用“綠、藍、黃、紅、黑”五色環保燈公開工業企業環境行為,促使工業綠色增長。
奔著“藍、綠”等級,海門180多家重點工業企業采用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提檔升級,走上了求內涵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申海特種鍍飾投入3500多萬元,建立循環經濟標準化模式,利用國際先進的膜分離技術回收電鍍廢水中的鎳、銅金屬,分離出的水作為工藝用水回用,年凈增經濟效益1800萬元,膜分離技術因此也被列為省循環經濟標準化項目。
聯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期、二期生產中產生的沼氣及混合氣,凈化分離后,變成天然氣和氫氣,銷售給生物熱電公司,做為鍋爐燃料使用,剩余外售,分離出的CO2氣體由管道回送至聯海氣體公司,通過凈化生產二氧化碳產品……
不走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彎路,也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海門政府用“有形之手”算活“綠色加減法”。為提高治污成效,投資150萬元,在蘇中率先開展了污染源遠程聯網監控建設,工業污水集中處理率達100%,水資源循環利用率90%以上。同時,對城區五小企業實施了關停,沿江的6個化工企業全部搬遷進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