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產業上千億元的蛋糕很誘人,但這個蛋糕究竟該怎樣來吃?顯然,目前這種企業、科研單位各自為戰的模式已證明是行不通的,因此需要建立一個關聯互動的創新體系,將技術、資金、市場、管理整合到一起,使研究開發、產業化、市場化等創新鏈各個環節順暢連接,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競爭力,即集中力量辦大事。
目前我國300億元的膜制品市場分布在近千家工程公司和300余家膜制品生產企業中,單個企業的競爭能力可想而知。要解決制約我國膜行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必須集中力量和資源,進行重點突破,這樣才能將產業做強、做大。否則不但未來難以同日本、美國等水處理高手爭奪市場,就連傳統氯堿行業的安全性都會受到威脅。
其實,這種整合模式在國外膜行業早有先例,其合作方式和內容值得我們借鑒。例如,日本2009年啟動了國家計劃項目“Megaton-water system”,目標是實現日產量為100萬噸的海水淡化設備的實用化。該計劃由日本東麗公司牽頭,集結了東洋紡等膜廠商、東芝和三菱重工等設備廠商,以及東京大學等11所研究機構,對高效大型膜組件、取水技術等課題進行研究,國家提供34億日元用于2013年前的技術開發。
美國也早在1996年就啟動了DWPR規劃,這是海水淡化領域的一項聯合攻關計劃,確定的10個課題中有5個和膜相關。基于該規劃成果,北美海水淡化近幾年得到大力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膜產業的創新模式中產學研間的關系復雜,不僅僅是技術交易,還涉及各方之間的投入、責任以及利益協調,因此需要政府部門發揮引導、統籌作用,通過政府、產業、大學、研究院所、金融機構組織形成合理、有效的技術產業化鏈條,最終形成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