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姚穆院士是這樣認為的。近年來,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已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許多行業專家對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寄予厚望,怎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他們提出的建議值得企業思考。
提升品種和質量
近幾年,過濾用紡織品在產業用紡織品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為我國環境質量的改善作出了貢獻。這離不開新型高性能纖維的發展。國內陸續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纖維,如芳綸、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玻璃纖維、玄武巖、芳砜綸等,并形成一定的產業化規模,為高性能過濾材料提供了基礎,也滿足了一定的市場需求。例如,高性能濾材在燃煤電廠、水泥廠、垃圾焚燒廠等高溫煙塵的處理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大量的薄膜類產品相繼出現,為水過濾提供了優質的材料,目前占據市場較大份額的聚四氟乙烯中空纖維膜已廣泛用于水的凈化、污水處理等領域。
但是,目前過濾用原材料還遠不能滿足我國工業領域的需要。浙江理工大學研究員郭玉海談到,一方面是現有原材料的性能尚不能同國外同類產品媲美,造成最終過濾產品在性能上存在缺陷;另一方面,多項原材料品種仍不能產業化,如空氣過濾材料需要的聚酰亞胺纖維、水過濾材料需要的聚四氟乙烯中空纖維膜等,都需要大量進口。
郭玉海表示,過濾用紡織品應該通過原材料、加工工藝等的技術進步,提高現有的過濾用紡織品的品質和功能,不斷滿足市場對產品技術指標的要求。更要將過濾材料的應用范圍擴大到其他過濾領域,如石油所用催化劑的過濾和回收使用、氯堿工業鹽水精制、生活污水處理用膜生物反應器等等。而這就需要根據實際使用要求和環境,開發適合的過濾材料,一些新應用只需在加工工藝、原料品種上進行改進和優化即可。
突破思想制約
姚老經常奔走在行業會議和企業一線,他說得多的不僅是行業發展的成績,還有對問題和不足的提醒。
他說,目前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發展仍受到一些思想的制約。第一,產業用紡織品的最大重頭,從制造方法來說,不在非織造,而遍及梭織、經編針織、緯編針織、編結,特別是多種方式的復合。第二,產業用紡織品的領域的概念尚有模糊成分。按國際慣例,例如目前部分劃入“衛生用”的產品,如餐巾、醫院的床上用品、紙尿產品、嬰兒用品、揩拭用品、衛生紙等,傳統屬于家用紡織品,卻不屬于產業用紡織品。第三,產業用紡織品的重點是制造業和建筑業、交通業、農業、林業、漁業、醫療業等使用的增強材料和環保材料。展望40年后全球機器至少一半不是鋼鐵和金屬制造的,而是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制造的。
姚老語重心長地講,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和企業重點是要跳出原來思想和認識的局限性,更清楚產業用紡織品不是最終產品,而是其他產業使用的多種原料中的一種,甚至是初級材料。產業用紡織品要和其他材料互相結合,經過復雜加工后才能形成最終產品。因此,當前的重點是要“甘當配角”,配合其他產業開發研制最終產品,推廣使用,并占領市場。
產學研用結合
推廣并占領市場的過程并非易事,姚老告誡行業和企業,要建立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在后道的應用研究開發工作的歷史說明:一般一個最終產品的完整產業鏈形成并實現產業化,大多經歷了30年的艱苦歷程。而且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領域繁多、復雜、差異大;同一用途的品種更多、要求更復雜、差異更大;同時對產業用紡織品的性能要求不同,性能測試方法和儀器、標準不同,加上后道加工生產鏈長、工序多,因此研發困難、周期長、考核試用頻繁、程序多。如果是醫療用紡織品,還要經過長期人體相容性考核,則困難更多。
因此,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須重點加強與后道各產業的聯系、創造結合的環境和條件。而這種“結合”,首先不是傳統概念中“產、學、研”的結合,而是最終產品設計、制造產業與產業用紡織品產業的結合。并應以最終產品的制造業為主業,按最終產品的要求,由那些產業主導,進行“產、學、研、用”相結合。
多位行業專家都認為,當前的經濟環境為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一定能促進產業用紡織品成為紡織業新的增長點。而現在,對于產業用紡織品而言,新技術、市場、生產等信息的交流、共享變得尤為重要和關鍵。將于10月在上海舉辦的2010中國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展覽會恰恰為生產企業、大專院校、下游應用行業的“產、學、研、用”相結合提供了交流平臺,起到非常好的橋梁作用。通過這個平臺,大家彼此了解、分享上下游信息,可以有效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