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起點,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國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定位為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并希望由此拉動綠色消費,實現低碳發展。
5月18日,石油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在北京舉辦第二屆國際能源熱點問題論壇暨《中國低碳經濟年度發展報告》新書發布會。專家學者會聚一堂,為綠色低碳事業及中國低碳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程天權介紹,2009年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一個轉折點。無論是在經濟危機中表現出的“超越預期成長”,還是在能源危機中建立的“合作機制”,由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構成的“金磚四國”,加上后來被邀請加入“金磚機制”的南非,都把推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當做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抓手。這不僅說明“金磚國家”發展速度快于歐美國家,擴容空間很大且后發優勢不可小覷,而且說明在“包容性發展”的旗幟下,一個嶄新的“發展極”正在逐漸形成。在這個重塑世界經濟版圖的過程中,中國堅持用行動告訴世界: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保護好我們共同的家園,各國不能互相傾軋。“環球同此涼熱”,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各國同舟共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把培育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這是全面分析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變動趨勢,著眼于我國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需求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近年來,中國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巨大的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實現現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5年,中國將著力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推動建立均衡、普惠、共贏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中國將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早在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中國政府就做出了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40%至45%。這個莊嚴承諾,需要全中國每個企業、每個家庭、每個人,用腳踏實地的行動去兌現。這是因為應對氣候變化、碳減排、綠色低碳發展問題,不是單純的低碳技術創新和低碳技術引進問題,而是一個涉及由低碳文化(包括低碳執政理念)、低碳立法(包括國內碳稅與應對國際碳關稅)、低碳政策(包括低碳治理體系)、低碳金融(包括低碳基金募集)、低碳貿易(包括低碳技術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低碳經濟(包括碳交易及碳市場運行機制)、低碳企業治理和低碳城市構建等在內的復雜問題。處理這樣的問題,不僅需要技術,而且需要人文、社會、管理科學之間的融合與協作。
中國人民大學和石油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積極推動我國低碳事業發展,為我國的節能減排、碳交易發展做出了貢獻。特別是中國人民大學長期倡導節能環保,曾協助成立全國高校節能聯盟,推動我國高校的低碳化發展。該校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推出的研究成果《中國低碳經濟年度發展報告(2011)》,梳理了中國低碳經濟發展脈絡,創建了首個適合中國國情的省域低碳經濟競爭力指標體系,探討了國家、地方、企業在低碳經濟活動中的角色及相互關系,提出了“綠色·資本·網絡·制度·文化”分析框架,并在統計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中國低碳發展模型,為構建中國低碳統計核算體系做了非常有意義的基礎工作。
由低碳金融引導低碳經濟發展,低碳技術保障低碳經濟發展的理念,正在促進低碳金融、低碳技術的蓬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是帶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驅動力,又是引發綠色內需、釋放綠色消費潛力的引擎,還是促進工業設計、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內動力。作為新的生產力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成為支撐我國企業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革命力量。(中國過濾分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