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屑能凈化工業廢水?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讓同濟大學馬魯銘教授和他的團隊孜孜不倦為之奮斗了8年,終于在2008年結出碩果——他的“綠色鐵”論文發表于國際環境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還原可降低生物毒性
說稀奇,一點都不稀奇,化學家們有一種能力,各種物質到他們手上,經過排列重組再結合,就能變魔術般變成其他物質。
人們早就發現,水有自我凈化的能力,這依賴于水中的微生物。隨著工業發展,排入水體的有機物速度大大超過了微生物分解速度,造成水體含氧量急劇下降,當水體含氧量降為零,水就成了“死水”。
發明于十九世紀初的污水生物處理法,迄今仍是城市污水處理廠的主導方法,其原理就是人為導入微生物,強化水體自凈功能。盡管微生物處理起有機物來很“賣力”,可一旦遇上有毒有害物質,它們也會“偃旗息鼓”。環境工程師用盡了各種手段,都難于調動微生物對抗“毒害”有機物的積極性,不僅如此,這些有機物還很“頑固”,難以被氧化,這真讓人大傷腦筋。
一條路走不通,何不試試另一條路?馬魯銘發現,將毒害有機物還原后,其生物毒性可大大降低,把它們變“老實”后再交給微生物處理,不就容易得多?一個嶄新的想法在馬魯銘新心中成形了。
鐵刨花解毒又脫磷
接下來的任務,就是要選擇優秀的還原劑。金屬加工過程中的鐵屑(鐵創花)進入了馬魯銘的視線,“鐵屑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又是工業廢料,正好來個‘以廢治廢’。”
馬魯銘課題組將鐵屑與另一種電極電位高的金屬(如銅)組配,構成所謂的內電解體系,提高鐵屑的還原能力。在“鐵銅聯合軍”中,鐵屑參與轉化毒害有機物的反應,銅起催化作用。當毒害有機物被還原后,就交給微生物按照傳統思路處理污水。馬魯銘發現,這時候內電解產生的鐵離子在水中,還能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工作積極性”,讓水體看起來更澄清。
成功“馴服”毒害有機物后,馬魯銘課題組仍不滿足,他們將觸角伸向污水處理的另一個難點——富營養化上。富營養化主要是由于水體中氮、磷的富集,造成水中植物、特別是藻類瘋長,同樣會導致水體“死亡”。由于不同的微生物存活時間不同,脫氮和除磷一直是一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事。要脫氮,就得選“長壽”的微生物,要除磷,就要選“短命”的微生物。
有鐵離子的加入,一切就會不同。馬魯銘介紹說,當鐵離子與磷結合形成含磷化合物,即可通過沉淀去除,而微生物只需“專心”做脫氮一件事。這樣一來,僅需一次處理,就能既吃了魚,又得了熊掌。
該技術在上海某工業園區應用后,化工廢水COD(化學耗氧量)減排約一半、毒害有機物減排約70%,3年為該企業節約79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