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近日媒體披露的一項關于企業負擔來源的問卷調查顯示,環保部門已成為中國企業負擔的最大來源。
早在今年6月13日,國務院成立減輕企業負擔專項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對各項向企業征收的費用重新進行歸類和清理。整個治理工作將歷時半年,如今距離12月份最后的大檢查只有兩個月時限。
不少企業主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均表示,環保部門征收的環評費用過高的確給企業增加了不少負擔。
根據廣東某企業提供的一份《環境影響評價書》顯示,監測費3.5萬元、大綱編寫費1.5萬元、報告書編寫費4.5萬元、專家評審費1.5萬元、評審會務費0.6萬元、稅費1.13萬元,合計12.73萬元。
另據了解,通常針對企業的環評分為報告書、報告表,報告書又按照每個行業不同,價錢也不一樣。總之,涉及到“書”的費用都不低。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環評費用的高低與企業的大小、所在行業、規模、項目的固定資產投資、當地環保部門的關注程度、項目環境方面的風險程度以及不同環評單位的報價等都有關系。
盡管如此,有企業管理人員還是認為環評這類費用跟想象中的相差太多,希望此次減負能夠讓環評費用降一降。
目前中國有中小企業有4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貢獻了中國60%的GDP、50%的稅收和80%的城鎮就業。但數據顯示,中國的中小企業背負著沉重的負擔。據初步統計,目前向中小企業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部門有18個,按收費項目分有69個大類,子項目上千。
據工信部相關人士透露,此次減負行動,著重減輕的是企業過重的非稅負擔,尤其是著重減輕中小企業的非稅負擔。
在中國,政策性規費包括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是政府非稅收入的組成部分。政策性規費的收費主體是行政事業單位。此次整治,行政事業性收費是清理的重點。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公務機構太多和人員規模太大是導致行政公務事業化和收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認為,近年來,在體制改革過程中,一些中央部門、地方政府和地方部門將本屬于公務性質的機構設置成事業性質,一些本是公務員的崗位設置成事業編制,目的在于事業單位和行政機構中的事業人員部分可以向社會收費罰款,以解決機構和人員擴張形成的經費緊張問題。
如今,為了盡快解決企業不合理負擔問題,加快制定企業負擔監督條例始終是國務院減負辦的一項重要工作。有知情人士諫言,希望盡快修改完善條例草案,爭取盡早列入國務院立法計劃,以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創造良好的企業經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