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鉻渣治理投資規模和治理規模最大的工程——湖南省長沙市42萬噸鉻渣綜合治理項目日前通過了湖南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持的項目竣工驗收。這一投資2.2億元的環境治理工程的實施,標志著長沙市為全國鉻渣治理工作和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做出了示范。但鉻渣解毒工程完工,污染治理工作還有很多難題,這個累積30多年、堆存42萬噸的鉻渣問題值得我們好好分析,好好研究,進行了深入采訪。
含鉻廢水進湘江42萬噸鉻渣距湘江不足50米
原長沙鉻鹽廠始建于1974年,位于長沙市岳麓區三汊磯,占地面積170余畝,它曾是全國鉻鹽行業生產規模排名第二的國有企業,主要生產重鉻酸鈉、鉻酸酐、氧化鉻綠等產品。由于產品市場需求量大,到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廠年生產能力已達到1.5萬噸,同時,每年產生鉻渣近3萬噸,排放工業廢氣25萬多立方米、廢水10萬多噸。
鉻渣是一種含有“六價鉻”等重金屬的危險廢物,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強致癌物。它易溶于水,對土壤、水源造成嚴重污染,對動植物的生長甚至人類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危害。1989年,長沙鉻鹽廠籌集2000萬元資金進行“三廢”治理,建成了當時全國鉻鹽行業規模最大的處理設施。但由于排放量大、治理成本高,鉻渣污染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治。到2003年,遺留下的鉻渣已達到42萬噸,這些鉻渣露天堆放在距湘江不足50米的廠區,形成了一座地上高8米、地下深15米、綿延400米的“鉻渣山”,渣中六價鉻隨地表水不斷溶解浸出,滲入地下,流入湘江,對湘江以及周邊環境構成嚴重污染和危害。被群眾稱為“湘江河畔的一大毒瘤”。
1991年建成的污水處理站由于年久失修,沉淀池、反應池、管道、閥門及配套設施被嚴重腐蝕,無法正常運行,加上廢水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其含鉻廢水基本上等同于直排湘江,嚴重污染湘江水質。經長沙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2002年廢水中六價鉻最高值超標11.9倍,總鉻最高值超標11.6倍,年均超標4.6倍;2003年六價鉻含量為5.159mg/l,超標9.3倍。此外,因回轉窯爐的消煙除塵裝置無法正常運行,導致工業廢氣直接排放,對周邊的大氣環境造成嚴重了污染,成為三汊磯地區的一條“黑龍”。群眾投訴不斷,怨聲載道。
鉻渣治理的“長沙模式”公開招標、BOT融資、創新項目監管模式
2003年,原長沙鉻鹽廠在關閉、破產、清算完畢后,于2005年啟動遺留鉻渣治理。面對無項目業主和國家下達限期治理任務的雙重難題,長沙市鉻渣辦在全國率先采用國際招標的方式公開選擇項目法人,有合格技術、有經濟實力、有管理經驗的廣州鉻德工程有限公司從11家符合條件的投標人中脫穎而出,一舉中標。鉻渣辦授權中標人按BOT融資模式承包項目建設和運行管理。按照雙方簽訂的協議,鉻渣治理費為512元/噸,42萬噸鉻渣解毒處理費總價為21504萬元。
2006年9月,國家發改委復函批準采用廣州鉻德工程有限公司“鉻渣水溶除毒法”專利技術,先投資建設一條解毒生產線,待環保檢測合格后再建設另外5條生產線。鉻德公司“鉻渣水溶除毒法”工藝技術于2000年12月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此前,鉻德公司采用這項技術成功處理了廣州市竹籠崗(原廣州人民化工廠)1.3萬噸鉻渣,通過了廣州市環保局項目驗收,并經過廣東環境監測部門連續8年的跟蹤監測,均全部達標。
2006年9月,廣州鉻德工程有限公司在長沙組建項目公司——長沙德宜環保發展有限公司(簡稱項目公司)進場開工。2007年4月,第一條經國家發改委批準的鉻渣解毒生產線竣工試運行,并處理鉻渣5000噸,經檢測達到設計除毒標準。國家發改委再次復函同意建設6條解毒生產線,年處理能力19萬噸,總投資22661萬元,安排中央預算內資金10840萬元。
然而,就在治理工作穩步推進之際,2007年5月,鉻渣治理新標準發布。新標準中除毒指標較項目招標和立項審批時提高5~10倍,第一條鉻渣解毒生產線在運行一個月后被迫關停,項目公司不得不對工藝及設備進行大規模技改和產能擴大。一波三折之后,6條鉻渣解毒生產線終于于2009年2月全部竣工并投入運行。
為確保鉻渣全部得到合格處理,長沙市鉻渣治理有限公司創新了項目監管模式,即由長沙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項目計量工作,每月審核,出具解毒鉻渣產量計量報告;由市環保局負責項目質監工作,按期出具同批解毒鉻渣質量監測報告;由市財政局負責項目支付工作,每月根據計量報告和監測報告,按每噸512元計核并支付處理費。現已累計支付處理費20850萬元,尚余645.12萬元質保金待3年質保期滿后退還。這一方式的實施,保證了項目正常運轉和雙方的利益,實現了合作雙方的共贏。
此外,為防止項目運行中污水直排湘江,經市政府批準,在項目公司進場之前,建成項目現場地下水污染防滲工程、地表水截流改道工程和鉻渣隔離帶工程,以及在項目公司全面投產后,陸續建設運行治理現場地下水污染防滲止水帷幕工程、解毒鉻渣臨時堆場擴建工程等控制污染擴散前期工程,保障6條生產線正常運行。6條鉻渣解毒生產線相繼達到設計處理能力,第三期建設的3條生產線遠遠超過設計處理能力,實際相當原設計的10條生產線的產能,加快了治理進度。至2011年2月,累計處理鉻渣42萬噸并經檢驗全部合格,監測達標。2011年2月25日,項目正式通過了湖南省環保廳組織的項目環保驗收。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專家考察認為,鉻渣治理工程符合世界自然基金會保護長江中下游水源和濕地的目的,對洞庭湖候鳥越冬遷徙和生物多樣性具有積極的意義。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湖南省人大常委會、湖南省發改委的領導現場檢查項目時,多次高度評價和肯定了長沙市政府為湖南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為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乃至全國的重金屬污染治理做出了成功的示范與探索,特別是在項目運營、監督機制等方面,為全國鉻渣的綜合治理提供了示范,是一項樣本工程、德政工程、創新工程。
如何確保治污不失敗?治污企業重點抓好安全、質量、成本控制三項工作
鉻渣是一種劇毒污染物,應嚴格避免皮膚和粘膜接觸,根據水溶除毒工藝特點,項目公司制定了嚴格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首先是強化人員安全教育,做到人員逐一培訓上崗,關鍵崗位操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其次是配足勞保用品和設施,包括工作服、手套、膠鞋、口罩、護欄等,未做好勞動保護不許上崗;再次是加強現場管理措施,按規范進行生產操作,安排專人檢查負責,明確獎懲,嚴格執行。廠區在關鍵的地方裝有電子監控探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由于措施到位,幾年下來,整個解毒過程中沒有發生一例安全事故。
鉻渣治理是鉻鹽行業的難題,項目啟動時,既沒有鉻渣治理國家標準,也沒有解毒鉻渣穩定性檢測標準。為防范治理失敗的風險,長沙市鉻渣辦根據《國家危險廢物浸出毒性檢測標準》及《長沙市鉻渣治理項目工作大綱》,超前、自主、科學制訂了《長沙市鉻渣污染治理項目解毒鉻渣穩定性檢測暫行標準》和《試驗方法暫行辦法》,并得到湖南省環保廳批復試行。正是這一技術規范的突破和超前,使長沙成為鉻渣治理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不僅通過了項目環評審批,獲得了國家下達的項目補助資金,而且科學地規避了治理失敗的風險,走在了全國鉻渣治理的前列。
項目公司對質量控制尤為重視,建立和健全了各項生產管理、計量、檢測制度,分別設立了生產控制化驗室和產品檢驗分析室,而且通過了湖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計量檢測資格認證,獲得了CMA資質。生產線投入運行后,每班每工段檢驗一次中間產品質量,檢驗不合格將重新處理,直到中間產品檢驗合格為止。每處理500噸鉻渣并檢驗合格后,再進行一次浸出毒性抽樣復檢,確保鉻渣解毒處理控制指標完全達標。長沙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按國家技術規范和標準進行監督性監測,檢測指標解毒鉻渣浸出總鉻、六價鉻、鋇每次都是全部達標,樣品合格率100%。
由于種種客觀原因,項目延期時間較長,遠遠超出了公司投標時的預測,加上標準提高,物價不斷上漲,用工成本不斷增加,公司的生產成本大幅上升。為能圓滿完成任務,項目公司仔細核算各生產環節,在確保解毒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優化設備、降低能耗、精簡人員,將成本控制在公司能承受的范圍內。特別是第一條生產線因故停產后,公司組織了高水平技改班子,在工藝和設備上進行了大膽創新改造,在技術指標、產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是改進了工藝配方,精確控制加藥流程和用量,嚴格過程檢測控制,以滿足新標準的各項指標要求。二是通過調整球磨機內鋼球的大小配比和漿料濃度與流速的配比,大大提高了球磨機的產量。三是通過選用水力旋流器替代原來的振動篩,提高篩分效率,不僅節省了設備投資,還減少了操作人員,降低了管理成本。四是調整加藥工序,由原來的藥劑預制后投料改為自動控制、直接投料,在減少工序的同時,增加了反應物的濃度,加快反應速度,增加了產能。五是大大降低固液分離工序的能耗。使用板框加壓過濾代替原來的真空壓濾,不但提高了產量,而且能耗降低到原設計的30%左右,同時還使解毒鉻渣的含水量由40%下降到30%以下。
除此之外,項目公司考慮到長沙秋、冬季干燥風大,解毒后裸露堆放的鉻渣容易產生揚塵,而到春、夏又潮濕多雨,裸露堆放又存在水土流失和滑坡隱患,為避免給周圍居民的居住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決定對解毒后堆存的鉻渣進行環保覆綠,在經過專家論證和設計后,聘請有資質的企業進行施工,并自行負擔全部費用。“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為長沙市環保事業做出一份不一樣的貢獻。”
還有很多工作更艱難解毒才是第一步,鉻渣治理任重道遠
2011年4月28日,來自湖南省環保廳、長沙市政府和市直相關部門的有關領導以及項目咨詢、環評、設計、施工單位的40多名專家和代表參加了竣工驗收會。大家在對項目通過驗收感到高興之余,更多地表示出對下一步工作如何開展的關注甚至是擔憂。
來自湖南省環保廳的代表說,“這個項目可以說是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典型案例,當然,這個案例也是一個反面的案例。鉻鹽廠存在幾十年,現在要花多大的代價來償還歷史欠賬?遺留下的這堆鉻渣光解毒就需要兩億多元,后續整個工程的完成更是未知數。”這位代表深有感觸地說,“這個代價太大了,非常慘重。希望以此為戒。”
現在,場地上土壤和水由于鉻渣污染呈現出黃色,處理后就近堆砌的鉻渣仍具有毒性,解毒只是將高毒的六價鉻轉變成一般毒性的三價,污染隱患并沒有解除,污染物質依然存在。鉻渣如何最終處置,還有大量工作要做。由于項目位處湘江邊,湘江樞紐建成之后,這個地方的土壤將長期處在淹沒線以下,對湘江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的觀測和考證。
長沙市環保部門一位負責人表示:“污染者創造的財富,與修復治理其破壞環境所需成本相比,相差成百上千倍,代價十分巨大。而承受者是整個社會,企業造成的污染要人民群眾埋單,我們再也不能干這種傻事了。”這位負責人指出,長沙鉻鹽廠建廠幾十年來,上繳利稅幾千萬元,而現在光治理其遺留的42萬噸有害鉻渣就需要兩億多元資金,這還不包括已經造成的污染影響和對土壤、水環境的治理成本,“所以,我們要對環境資源的使用導入成本意識,堅持誰污染誰負責,誰破壞誰出錢的原則,限制對環境資源的掠奪式使用。”
長沙市化工勘察院的專家認為,做完鉻渣解毒,“萬里長征剛走完第一步,下一步還很艱難。解毒后的鉻渣到底怎么處理,是就地填埋還是異地填埋還沒定論,現在時間緊迫,拖不起,已經花了不少錢,再耽誤幾年,對長沙人民不利。”
湖南大學環境學院、湖南省環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鉻鹽廠周圍200畝土地的修復問題,大家希望長沙市政府能夠高度重視,盡快制定解決方案,把好事辦好辦徹底。
當天的驗收會上,還有一位特殊代表,他來自長沙鉻鹽廠所在地——岳華村。他首先感謝各級政府和項目公司對鉻渣的治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當地村民、居民一些心理上的恐懼。”然后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對下一步的治理工作確定時間、目標,讓老百姓放心。二是建議對地下水進行檢測,視情況采取進一步的處理措施。三是相關部門就二次污染問題在村民中或者一定范圍內做一些宣傳解釋工作,讓百姓放心。這位代表表示,“我們會積極配合下一步的治理工作。”
項目環保單項驗收報告建議,加快周邊受污染土地地下水治理修復工作進度;加強解毒鉻渣的防滲、防揚塵工作;確保解毒后鉻渣穩定性以及盡快落實解毒鉻渣的最終處理措施。經信委的驗收意見中建議:請長沙市相關部門按照環保有關要求,妥善做好項目現場的污水處理等工作;對已解毒的鉻渣要加強監管,定期監測和分析;在此項目建設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做好現場土壤土地修復的技術儲備,盡快解決現場土地的修復問題。
由此可見,有關鉻渣的治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套用一位環保人士的話,“鉻渣解毒工作劃上了句號,污染治理工作還不能劃句號。”今后的路還很長,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