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應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之邀解讀環保部《關于環保系統進一步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全文如下。
環保產業發展初期,草莽并起,魚龍混雜。各種勢力在這里淘金,各種機會在這里醞釀,各種思想在這里碰撞。希望與缺憾并存的環保產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現在到了升級與轉型的時刻。環保產業被正式定義為國家的“戰略新興產業”,這是其發展的又一個春天。一年之計在于春,目前正是環保產業的春天,是需要施肥澆水的季節,更是事關秋天能否豐收的季節。在這個重要的季節,環保部出臺了《關于環保系統進一步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下同),出于期待環保產業升級與轉型、維護春天、確保秋收的動機,撰寫此文。從環保產業的戰略性、新興性的特點談起,展望其發展空間及未來,明確環境服務業比重提高是環保產業升級與轉型的重要標志、環境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將為環境保護帶來更加與本質目標相一致的產業發展結果,更將催生和創新出一大批最有發展前景,將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充分結合在一起的全新商務模式,為中國破解資源與環境瓶頸,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助力。
環保產業是環保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保工作的物質保障和技術支撐。做好新形勢下的環保工作,必須盡快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環保產業的推動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會推動環保工作充分利用市場和經濟手段,尊重經濟規律。同時,環保工作的推進也會對環保產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前不久,國家將環保產業定位為戰略新興產業之一,深刻理解當前環保產業的意義和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可以從“戰略性”和“新興性”兩方面來考慮。
環保產業的戰略性、新興性
戰略性:一方面,環保產業的發展結果,必將帶動我國環境質量的提升,從而為破解我國資源和環境瓶頸打下雄厚的基礎;另一方面,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大,整個經濟就越“綠色”,經濟發展方式就轉變的越好,也就越能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因此在實現經濟綠色發展成為共識的今天,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中自然就會上升到戰略性產業的高度。
新興性:所謂“新興”,就是和過去有所區別。過去的環保產業主要以環保裝備制造業為主,屬于傳統的機械加工制造業,很難納入“新興”的范疇。隨著近年來,我國大批污染治理設施投入運行,中國的環保產業正一步步由以傳統的裝備制造為主向以服務業為主轉變。環境服務業占環保產業的比重越來越大,整個環保產業業態正在孕育著重大轉型。以環境服務業為主的環保產業,將極大地擴張整個環保產業規模,將環保產業與環境保護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更加注重知識和人才資源,從而創造一個全新的產業模式。
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戰略新興產業”,而環境保護是環保產業發展的前提,因此,這意味著當前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不僅不是經濟發展的對立面,反而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兩者高度一致。進一步說,廣義的環保產業甚至有可能成為我國在資源環境瓶頸制約作用下,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環保產業的發展空間
環保產業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目前國際上與此相關的主要有環境友好型產業(綠色產業)、環境產業和環保產業三個概念。
其中“環境友好型產業”涵蓋范圍最廣,任何產業都可以是環境友好型的,環保行業屬性特征不明顯。“環境產業”包括污染治理和設計施工等傳統服務,同時也包括資源綜合利用(西方國家將“資源綜合利用”稱為“固體廢棄物管理”,強調管理而非利用是因為資源綜合利用的前提必須是確保環境安全,不能不顧安全只講利用。)另一方面,國際上目前將與氣候變化、低碳有關的產業也劃進環保產業;節能也被有些國家劃入該產業范疇。在我國環保產業是指污染治理及其相關的經濟活動等,主管部門涉及環保、住建、發改委等國務院部門。
每一個產業的發展都有一個從小到大的過程,環保產業的成長亦是如此。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過生日由母親做一個蛋糕發展為在外買一個蛋糕直至舉行一個party,實際上還是用蛋糕慶祝生日,但隨著時間的發展衍生出一個服務的鏈條;與此類似,“在家做飯-保姆做飯-餐館就餐”,吃飯本身并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化,但卻帶動了餐飲服務業的成長;醫院同樣如此,由藥店買藥到醫院看病再到醫療保健,拓展了健康服務產業的空間。環保產業也正從簡單的設備制造業向環境服務業轉型,制造業本身依舊存在,但整個環保產業的蛋糕正越做越大。環保產業也需要不斷的發展,增加更多的增值服務,實現整個業態的重大轉型。
保護環境應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
尊重經濟規律,利用市場手段保護環境是溫家寶總理在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上提出的要求。它本質上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具體體現。
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講求“小政府、大社會”,政府只在市場行為失效的領域發揮作用,近一步提高環境保護的水平,提高環保投資效益和取得更大的環境效益,必須要解決“政府如何充分利用市場經濟、政府能不能‘小’、市場能不能‘大’”的問題。目前,市場機制在環保工作中的作用遠遠不夠,還有很大的能量沒有釋放,更多的環境保護工作主要還是通過行政的手段來完成和實現。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十一五”期間電價補貼脫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環保工作中進一步引進市場機制,一定不能放松強調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干政府該干的事,即通過嚴格執法營造一個良好有序的市場環境,通過出臺經濟政策促使環境保護的內部需求轉為外部化服務;市場本身依靠看不見的手來調節。深化利用市場手段保護環境,需要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積極、正面地深化體制改革,大膽探索環保新道路。
環保產業升級與轉型的根本體現是環境服務業
服務業概念本身在理論界尚有爭議。一般認為服務業即指生產和銷售服務產品的生產部門和企業的集合。服務業產品與其他產業產品相比,具有非實物性、不可儲存性和生產與消費同時性等特征。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實際工作中,將服務業視同為第三產業,即將服務業定義為除農業、工業、建筑業之外的其它所有產業部門,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屬于服務業中的一種。
環保產業成熟的標志是環境服務業比重的增加,每一個產業的成熟都是從簡單的資源開發到資源的加工利用,到成熟的產品,再到依托在這個產品上的基于知識的高附加值;環保產業也一樣要遵循這個規律,因而基于知識的環境服務業的比重決定它的產業成熟度。
要保持高速經濟增長,還要越來越少的環境和資源代價,GDP從哪來?需要基于知識和服務的附加值。
從環保的發展階段來看,也是如此。過去環保行業進行污染治理,大量污染治理設施是從無到有,當然是以裝備制造為主,隨著發展,重心逐步在轉移。比如,雖然未來還會有新的電廠,但是新的電廠會越來越少,增長幅度越來越小,已有電廠已經建成的脫硫等污染治理設施的運營就要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另外,我們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市場的分工更加細化,對專業化服務的采購會越來越多,變成一種趨勢,產業的擴展一定不是制造業本身,而是在制造業基礎上產生的服務業。環境服務業的產生、發展,與我國經濟發展、環保發展的階段相適應,體現的是整個產業的發展水平。
社會化大生產創造的較高的生產率和發達的社會分工,促使生產企業中的某些為生產服務的勞動從生產過程中逐漸分離出來,加入服務業的行列,成為為生產服務的獨立行業。服務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增值業務,過去的設備生產,現在演變出設計、施工、運營,而又不僅僅包括這些,是一種綜合的服務模式。
環境服務業的大力發展,更多地是環保產業轉型的需要。首先是環保工作本身的要求,以火電脫硫為例,治理設施從無到有的階段之后,必然轉到對運營服務的需求;其次是市場做大的需要,單純從設施建設角度考慮產業,沒有太大發展空間,比如全國需要多少污水處理廠,就建多少污水處理廠,這樣的考慮方式很容易就限定了發展空間。
倡導服務業的發展,就是因為它無上限,還會生發出無限的創造力,各種想不到的增值服務都可能涌現。環保產業正從資源、資本密集型,逐步向知識密集型轉變,這種轉變產生的價值無可估量。
同時,向服務業的轉型是回歸環保本質,環境保護的目標本質不是削減多少污染物,而是要維護一個適于人類生存發展的環境。并且,只有向服務業轉型,才能使得環保投入獲得更多的環境收益,使環境投資更有效率。
環保產業發展環境服務業最有前景
服務業經濟活動最基本的特點是服務產品的生產、交換和消費緊密結合。由此而形成了其經營上的特點:(1)范圍廣泛。由于服務業對社會生產、流通、消費所需要的服務產品都應當經營。因此,在經營品種上沒有限制。在社會分工中,是經營路子最寬、活動范圍最廣的行業。(2)服務綜合。消費者的需要具有連帶性。如旅店除住宿外,還需要有通訊、交通、飲食、洗衣、理發、購物、醫療等多種服務配合。大型服務企業一般采取綜合經營的方式;小型服務企業多采取專業經營的形式,而同一個地區的各專業服務企業必然要相互聯系以形成綜合服務能力。(3)技術性強。隨著服務要求的提高,對技術的要求也在提高,一個優秀的服務商必須具有強大的技術集成能力,技術能力是敢于面對環境效果的前提。
同樣地,環境服務業也具備上述特點。比如就綜合服務這個特點來說,大型環境企業宜定位為綜合環境服務商,它的服務范圍超越了“設計、施工、運營”等狹義的概念。其他企業則根據自身優勢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單項服務、平臺服務等,即使如此,這些服務也體現了綜合性的特點,而不是單一的“就事論事”。
環境服務業最有發展前景還在于:首先,環境服務業的發展,服務產品的增多,其結果必然會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生活環境,為社會增加物質財富,從而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其次,由于基于知識的環境服務業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無論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都實際地為社會節約了勞動時間,分工的細化有助于“產污”企業治污效果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第三,環境服務業經營范圍廣,業務門路多,能容納大量勞動力。發展服務業是解決和擴大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真正的機會在服務業,服務業可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環境服務業也同樣在“就業”擴展上有非凡意義。
服務業有服務產業和服務事業之分。以增值為目的提供服務產品的生產部門和企業集合叫服務產業;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服務產品的政府行為集合叫服務事業。這就又涉及到了本文的第二個話題 “環保產業應當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市場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這才成為一個產業,如果只有政府主導,那還是環保事業,因此環境服務業的發展需要激發環保企業的熱情,需要激發社會資本的熱情,當然環保部門也要通過規則的制定,給市場創造形成的條件。企業生存、發展,搞收入的壓力是客觀存在的,不能忽視。有了收入才能激發從業企業的積極性,才能讓大家按規則行事。
無論是環境保護本身、發展產業本身,還是基于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包括充分利用市場的手段,都需要我們把大力發展環境服務業作為環保產業升級轉型的一個突破口,這既是現實的又是長遠的戰略部署。在轉型過程中,政府部門應該發揮作用,推動產業轉型。
發展環境產業,促進環境服務業,鼓勵環境綜合服務的發展,對地方政府、地方環保部門也具有重要意義。從經濟高度上說,環境產業在經濟發展中比重的提高,不僅改善了環境,而且是巨大的經濟貢獻;從保護環境的效果上來看,環境服務的發展,將極大地促進現有污染治理設施的穩定達標;從增加全社會就業而言,環境服務業將比傳統的環保裝備制造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從經濟發展、保護環境、擴大就業上來說,環境服務業前景無限。
環境服務業主要商業模式探尋
商業模式決定產業業態,是企業成功的一個首要條件。作為政府應有的行為不是規定商業模式,而是讓企業家有更多的自主權。如果環保產業在轉型過程中,探索出幾個成功的商業模式,一定會成功促進整個環保產業的業態轉型。
嚴格意義上來講,合同環境服務是環境服務業的商業模式之一,尚在探索實踐階段,具體成效現在還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我們積極鼓勵在一些地方先行先試,也許在探索過程中會有更好的模式。
合同環境服務的特點,一是投入和環境效果直接掛鉤。即政府僅強調效果,對過程和方法只做規范,不做干預。從大方向講,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二是合同環境服務有利于精兵簡政,有利于政府轉變職能,有利于構建“小政府、大社會”。
合同環境服務模式從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決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綜合環境服務商一旦違法偷排,多年積累的誠信和資本就會坍塌。所以,當把實際工程交給這樣的企業時,環境問題會得到很大改善。中國大量污染問題是在污染治理規模很小的情況下發生的,只有綜合服務集約才有可能解決。
與合同環境服務關聯,產生兩種企業形態——綜合環境服務商與環境解決方案提供商,兩種企業形態可以概括為“提供知識加實施加效果;僅提供知識或知識加實施;”。綜合環境服務商內涵更豐富,更廣泛,包含有信息、資本、人力資源、再保險等多個方面;而環境解決方案提供商只是提供解決方案,不承載資金等更多的問題。
在環境產業轉型期,各企業的戰略定位因企業而異,但終會殊途同歸:大中小企業各得所需,資本在轉型過程中有序流動,使得整個產業提高效率。同時政府及各級環保部門,包括一些傳統的事業單位,也應從市場角度出發,鼓勵企業嘗試不同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的應用可以從各地環保部門的角度處發,揉到模式試點里進行。
環境服務業發展的政策與管理
發展環境服務業需要解決的政策問題和其他服務業相差不多。區別是環保產業的屬性決定了政府怎樣創造需求,從效果監管上影響這個產業。我們需要建立專門針對環境服務業的相關法律,經濟政策,金融工具,人才培養體系和技術規范體系,需要創新。
目前發展中尚存在問題,主要是:第一,執法不到位,對于廠礦企業等的偷排控制力度不夠。第二,中國的環境保護領域市場化程度遠遠不夠,由此引發的市場化過程中的政策、經濟各方面的支撐手段不夠,政府鼓勵不到位。我們國家的環境產業主要還在運用計劃經濟的方式,主要依靠行政的手段,不是以市場經濟的手段,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最近環保部和財政部也在商議是否在運營環節補貼。第三,環保企業的自律及政府的有效監管不夠,比如:惡意競爭,超低價中標,偷工減料等,沒有得到有效監管,也缺乏有效監管工具。此次出臺的《意見》特意強調了環保部門通過需求做監管,將污染治理設施的實際效果信息公開,從效果的角度對市場施加影響,起到監管的作用。第四,技術支撐,包括商業模式創新等還不夠。除了這四個問題以外,就是政府、企業還沒有意識到發展環境服務業的重要性。
發展環保產業需要環保部門的強力介入,而發展環境服務業是環保部門抓環保產業的抓手。這是由環保產業本身的屬性決定的:環保部門嚴格執法,創造需求;業主部門購買工程建設服務后,環保部門需要去驗收;污染方采購了運營服務后,環保部門需要執法。環保產業的這個屬性也決定了環境服務業牽引裝備制造業的模式出現。
政策和管理手段的實現,還需要開展商業模式的試點。
商業模式處于摸索階段,作為政府,針對污染治理的需求,盡量運用市場的手段來解決,所以環保部門要積極提供市場化的需求,引導不同商業模式的產生。環保產業自身,也需要在此背景下,不斷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推動業態的轉型。所以,《意見》中提到選一些積極性高的地方做試點。同時也會考慮,把一些資本力量雄厚,信譽度比較高,很容易轉換成綜合環境服務商的企業,作為試點企業。這是分別從需求方面和供給角度做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