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從2009年起在安徽省率先將村鎮(鄉)生活污水處理納入民生工程。截至2010年底,淮南市建成的12座生態式生活污水處理站有7座投入運行,年可處理生活污水超過50萬噸,年可削減化學需氧量120噸~130噸、氨氮8噸~10噸,直接受益人口4萬人。另外5座村鎮生態式生活污水處理站正在興建,建成投運后,全市12座生態式生活污水處理站年可處理生活污水120萬噸,年削減化學需氧量300噸、氨氮20噸,受益人口超過9萬人。這12座污水處理廠總投資約1400萬元,其中包括國家環保專項資金300萬元、市環保專項補助資金900萬元、各縣(區)政府及鄉鎮配套資金約200萬元。
建一座污水處理站解決一個村鎮難題
資源節約與環境修復有機結合,節約耕地又美化環境
在鳳臺縣桂集鎮大街東邊的一個巷子里,矗立著一座白色“小洋樓”,這是三級垂直滴落生物濾池,輔助設施是一座厭氧池和一個水生植物繁生的生態穩定塘。這座生態式生活污水處理站周圍芳草茵茵,聞不到一點異味。
桂集鎮生態式污水處理站是淮南市2009年環保民生工程,由淮南市環保局和鳳臺縣環保局共同投資180萬元建設,2010年2月6日建成運行。這塊面積不算很大的“人工濕地”每天默默地“消化吸收”著桂集鎮6500戶居民日常生活產生的260噸污水,經過初級處理、垂直滴落生態濾池和跌落式生態溝渠三級串連處理后,把污水處理成潺潺清流,最后排入臨近的永幸河。排入河中的尾水成為農業生產灌溉用水,實現了生活污水循環利用,削減了淮河的污染負荷。
田家庵區合淮路南的曹庵鎮生活污水處理示范工程是安徽省環科院設計的,處理站采用格柵井和調節沉淀池作為前處理,厭氧反應池、生物穩定塘、潛流人工濕地作為主體處理,最后生活污水進入栽滿美人蕉、茭白等根系發達植被的人工濕地,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協同作用實現對污水的凈化。
在建設生態式生活污水處理站時,淮南市要求建一座處理站就得解決好一個村鎮(鄉)生活污水處理難題。在建設過程中,把資源節約與環境修復有機結合,科學選址,充分利用非耕地、荒廢地和自然溝塘,實現了既能有效節約耕地,又能治理和美化環境的雙重功效。同時,環境的改善促進了群眾環境意識的提升,在群眾中無形地宣傳了環保理念。
生態式污水處理技術無污染
不添加化學藥劑,水質可達一級B標準
生態式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源于自然界濕地凈化原理,主要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群落凈化生活污水,是一種人工高度集成的生態式生活污水處理工藝。
以桂集鎮生活污水處理站為例,居民生活污水處理有3個關鍵環節,一是利用厭氧池內的微生物初步分解水中有機物;二是利用三級垂直滴落生物濾池中填充的木屑、稻草、石灰、活性炭等10多種物質以及微生物群落和放養的水生蚯蚓進一步分解有機物;三是利用穩定塘內的多種水生植物,吸附去除氮、磷等污染物。整個凈化過程,全部依靠自身系統“消化吸收”,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劑,無任何污染。
據淮南市環保局生態科負責人于海介紹,居民生活污水COD濃度一般為200mg/L~300mg/L,而經過“人工濕地”凈化后,水中COD濃度低于60mg/L,水質達到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一級B排放標準,可用作農田灌溉。此外,與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相比,村鎮生態式生活污水處理站脫氮效果好,如桂集鎮生態式污水處理站氨氮排放含量冬季為15mg/L、夏季為8mg/L,年處理生活污水9.5萬噸,年削減COD20噸~30噸,年削減NH3-N3噸,年削減SS12噸。
鳳臺縣環保局副局長毛新陸介紹說,枯水季節,污水處理站每天只運行2~3個小時,到了豐水季節,處理站可以達到24小時滿負荷運行。“為了充分發揮處理站功能,縣環保局每年支付給鎮里運行費用5萬元,在保證了人員工資、電費、維修費的同時還有盈余。”桂集鎮黨委委員李新中說。
負責生態污水處理工程運行的曹庵鎮黨委委員汪林也介紹說,已投運半年的曹庵污水處理站利用當地現有地理環境,日處理能力可達到200多噸,每年由鎮政府支付兩萬元運行費用。處理后排放水質達到一級B標準,大大改善了受納水體水質、水環境和水生態結構。
投入少、見效快、運行費用低
生態式污水處理模式經濟效益良好,運行考核嚴格
與城市污水處理廠相比,生態式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具有明顯優點:首先,項目投資省,建設成本只是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的一半左右。其次,運行費用低,僅為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運行成本的1/5,一座生態式污水處理站運行一年的電費和維修費用加上值班人員工資一般不超過兩萬元,噸水處理費用在0.2元左右,建得起也能用得起。第三,生態式污水處理站不產生污泥,與村鎮周圍生態景觀協調。在充分考慮自然條件的情況下可收集小城鎮80%的生活污水。處理中不添加任何藥劑,處理后的水人體皮膚可以接觸,水質一般可以達到農業灌溉標準。第四,生態式污水處理站操作、管理簡便,可設置定時開關和液位開關,實現自動控制。因此,村鎮生態式生活污水處理站工程帶來的益處不僅體現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社會效益等方面,還體現在經濟效益上。
2010年7月16日,安徽省環保廳副廳長林紅參觀了淮南市多個生態式污水處理站。她說,淮南市在污水處理這方面探索出了一種投入少、見效快、運行費用比較低、符合農村污水處理的模式,在安徽具有推廣和借鑒價值。淮南市環保局負責人表示,淮南市將穩步推進“人工濕地”建設,全面開展村鎮(鄉)群眾生活污水生態式治理。
建得多更要管得好,目前,淮南市以市環保部門每月暗訪一次、縣(區)環保部門每周暗訪一次的頻率,監督生態式生活污水處理站的運行情況,并將暗訪情況通報給各縣(區)分管領導。據于海介紹,他正在起草一個《運行監管考核獎懲辦法》,初步計劃以通報為依據實行加分扣分制度,把生態式污水處理站運行納入市里對縣(區)政府污染物總量削減考核目標,保證污水處理站有效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