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近日討論通過了《三峽后續工作規劃》(以下簡稱《后續規劃》)。會議指出,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對長江中下游航運、灌溉、供水等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后續規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庫區及相關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水質保持Ⅱ類標準,支流“水華”全面控制
三峽工程于2009年如期完成了初步設計建設任務,2010年10月試驗性蓄水成功達到了正常蓄水位175米,開始全面發揮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但與此同時,三峽工程給庫區水質、生態環境等造成的一些負面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國務院在此時出臺《后續規劃》是非常及時和必要的。
三峽成庫以來,庫區次級河流受干流水位頂托的影響,回水段水流緩慢,每秒流速多不超過0.01米。“流水不腐”效應失去后,面源污染中的氮磷大量聚集到回水區,遇到合適的光照和溫度,自養型的藻類等水生生物大量快速生長繁殖,水生態平衡被破壞。在三峽庫區重慶段23條支流中,至少半數以上在每年的5月到10月,都會不同程度地暴發“水華”現象。
環境保護部發布的《長江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監測公報2010》顯示,2009年,回水區水體處于富營養狀態的斷面比例月平均值為35.16%,高出非回水區約22.1個百分點。而2008年,月平均值只有27.4%,高出非回水區約17.1個百分點。巫山縣境內3條主要一級支流在蓄水后都發生過“水華”;大寧河自2003年9月以來累計發生“水華”30多次。
針對目前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的現狀,《后續規劃》要求,到2020年,庫區及相關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三峽水庫入庫斷面和庫區干流控制斷面主要水質指標穩定保持國家地表水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水庫支流“水華”得到全面控制。
把好環保關,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環境承載力
單純的技術手段并不能解決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國務院三峽辦規劃司的相關負責人在解讀《后續規劃》時指出,要加強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就要圍繞保護三峽水庫水質、維護庫區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目標,根據建立庫區生態文明新模式,以及保障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和綜合效益持續發揮、移民安穩致富的要求,將水庫水域、消落區、生態屏障區和庫區重要支流作為整體,綜合采取控制污染、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削減庫區入庫污染負荷等措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根據環境保護部等部委2009年度對全國重點流域22個省、區、市水污染防治實施情況的考核,三峽庫區及其上游規劃治污項目完成率低于50%。此項《后續規劃》提出了“控污、提載、抓重點”的思路,要求到2020年,庫區城鎮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達到90%以上,鄉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到55%。要實現這個目標,還要付出艱巨的努力。
國務院三峽辦副主任盧純指出,三峽工程后續工作規劃要統籌兼顧,首先要妥善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三峽上游地區是我國一個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天然氣、煤炭、礦產儲量豐富,依托這種資源稟賦,“十一五”期間,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各類鹽堿化工、有色金屬及礦產冶煉等重工業有了較大發展。同時,醫藥、化工和食品等高污染行業仍是庫區的主導產業,其單位產值污染物排放量高出全國1倍左右。因此,控污就要把好產業轉移的環保關。
其次,要妥善處理好移民安穩致富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三峽水庫上游的成渝經濟大都市圈高速發展,庫區有2000多萬常住人口,區域工業化、城鎮化處在加速發展期,對水庫水質的保護壓力日益增加。2009年,三峽庫區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為6.23億噸,不降反升,比上年增加了0.3億噸,其中化學需氧量增加了0.11萬噸,氨氮排放量增加了0.37萬噸。
采取綜合手段治污,建設庫岸帶生態屏障
《后續規劃》提出,要以保護和改善水環境為核心,著力抓好農村和城鎮截污。大力建設沼氣池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以及城集鎮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工業和生活污水收集率和處理率。要以保障飲用水安全為出發點,著力抓好水庫支流“水華”治理。
盧純表示,還要處理好庫區與上游、中下游的關系。上游地區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以減輕對三峽庫區的污染風險;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對口支援,使中下游地區參與到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建設中來。要推動以三峽水庫為骨干的長江上游水庫群聯合調度,提高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益。
《后續規劃》還要求,要以防治水土流失為主攻方向,著力抓好庫岸帶生態屏障建設,重點建設水庫周邊100米范圍內的生態保護帶。同時,還要以珍稀特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為載體,著力抓好生物多樣性保護;以提升監測能力和服務功能為著眼點,著力抓好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與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