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尤其是飲用水,因為其品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直接關系到社會生活的穩定與和諧,因此備受關注。最近就有兩條新聞,讓人們對飲用水健康的這種關注再次升級,而且直接或者間接與凈水設備有點關系。
先是說20噸苯酚泄入新安江,杭州55萬居民停水,政府呼吁市民囤水,表意模糊引發了市面上的“搶水潮”,部分無良商家乘機坐地起價,讓部分市民意識到家用凈水設備的重要性。另一條是說衛生部近期對進口小型凈水器產品進行檢查時,發現松下、3M、三菱等11款進口凈水器產品檢測不合格,其中,砷超標的有松下、3M、三菱等7款產品。
衛生部的這次抽查還僅僅是針對部分進口小型凈水器產品而已,并沒有包括國產品牌的產品,但連在國外口碑良好的知名品牌都會在國內出狀況,可見國內凈水市場的缺乏監管與無序。
雖然我國已經是全球凈水器制造中心之一,去年凈水器行業的產值已經超過了300億元,但是與發達國家70%的家庭擁有率相比,我國凈水器的普及率僅為2%左右,在一線城市這個數字也不到10%,凈水器市場還處于發展階段,增長潛力較大。不過,隨著人們對于生活健康和品質的需求提升,對凈水器的市場需求也在快速增加,每年的增速達到30%-50%,一線城市更是超過了100%。
而凈水器行業進入門檻較低,幾千到上萬元不等的市場售價,40%-60%的巨大利潤空間,讓眾多企業先后加入了凈水器市場的搏殺,其中就包括了美的、海爾這樣的白電巨頭,目前國內持有衛生部相關批件的凈水器企業有1000多家,另一個讓人心驚的數字是作坊式的無證企業有2000多家。如今,消費者在專賣店或者家電連鎖賣場里能夠看到的凈水器品牌很多很多,凈水器產品概念也五花八門,什么“活性水”、“軟化水”,什么“反滲透技術”、“合式超濾技術”等等,讓本就不甚了解的消費者更是一頭霧水,缺乏相應的行業標準,也令消費者無從判斷商家宣傳的技術、功能是否屬實。同時,沒有強制性的標準以及嚴格的監管措施,使得行業競爭相當不規范,產品質量參差、市場價格混亂,從而導致凈水器行業處于實際失控的狀況。
這種狀況實在不利于行業的良性和可持續性發展,急需國家出臺標準進行規范,以使廠家建立完善系統的服務管理體系、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服務,并制定和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和機構,嚴懲違規品牌和商家,才能夠規范凈水器市場的良性發展,始終維持消費者對于凈水器產品的信心,也才能推動凈水器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真正普及,這對行業發展是好事情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