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一份題為《從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加快規劃建設北方海水淡化基地的建議》的議案從政協會議提交到政府高層。全國政協副秘書長盧昌華在這份議案中指出,北方淡水資源短缺已經威脅到國家安全,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成當務之急。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較為豐富,但是人均擁有量較少,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淡水污染嚴重。全國660多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08個為嚴重缺水城市。
隨著淡水資源的日益枯竭,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淡水危機的替代方案。雖然海水淡化成本要高于地下取水,但是相對于遠程調水,已具備成本優勢。
以南水北調為例,工程總長度將超過青藏鐵路的三倍,耗資是三峽工程耗資的兩倍還多,南水北調北京用戶的綜合水價將達每噸10元以上,而目前我國已有的淡水處理項目的平均成本約為5至6元/噸。據中國脫鹽協會統計,到2010年底,中國海水淡化能力約有64萬噸/日。
國家近年以來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扶植海水淡化產業化發展。從2008年1月1日起,企業的海水淡化工程免征所得稅。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從堦指出:“我國海水利用經過40余年發展,技術基本成熟,并初步具備產業化發展條件。尤其是2005年《全國海水利用專項規劃》的發布,為海水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海水淡化在蒸餾技術和反滲透技術方面都取得長足的進步。”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的成熟,在國家政策扶植的背景下,我國海水淡化行業有望步入快速成長期。據中國脫鹽協會秘書長郭有智介紹: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海水淡化將達到150萬~200萬噸/日,是現有產能的3至4倍,未來五年投資規模將達到200億左右。
華泰聯合分析認為,我國海水淡化產業正在走出技術瓶頸和政策瓶頸的困擾,將會進入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