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7日從住建部獲悉,《“十二五”期間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相關實施細則正在研究制定中,目前污水處理集中支持地區上報的包括“十二五”期間新建和在建污水管網項目合計近千個,中央財政將進行集中審批,將補貼資金下撥到省級財政部門,要求各地于兩個月內將專項資金安排到具體項目。分析人士表示,隨著《辦法》的發布落實,未來5年污水處理管網建設有望提速,有助于污水處理產業產能規模的有效釋放,從而推漲相關公司投資污水處理業務的收益預期。
財政部與住建部近日聯合發布《“十二五”期間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辦法》提出了未來五年污水處理管網建設按項目總投資進行補貼的具體標準。
處理率增幅遠落后于處理規模
根據國家發改委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去年底,我國已建成投運城鎮污水處理廠2832座,處理能力1.25億立方米/日,分別比2005年增加210%和108%。但鮮明對比的是,過去五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4%增至2010年的77.4%,增幅為47.7%。
某污水處理企業負責人表示,處理規模與實際處理率增速懸殊的重要原因是連接污水處理廠的配套管網建設嚴重滯后。過去5年,眾多城市污水處理規劃設計普遍存在“重廠輕網”現象。處理廠設計規模偏大,管網卻不配套,直接導致實際來水量嚴重不足。“一個設計規模為日處理能力10萬噸的項目,實際來水量只有2萬噸到3萬噸,這是普遍情況。”《辦法》相關實施細則將進一步細分補貼標準,其中一個核心原則就是以項目運行中污水實際處理率為準繩。
國家自2007年開始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對各地興建的污水處理管網實施“每公里獎勵20萬元”補貼標準,但業內人士反映,污水管網屬政府投資項目,該補貼屬“事后彌補”型,難以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很多污水管網因資金不足而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易斌分析,財政專項資金轉為按項目總投資進行補貼,可以通過先期投入補貼,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
《辦法》提出,劃定淮河、海河及南水北調等重點流域和重要水源地為重點集中支持區,針對這些地區的污水處理項目,采取按總投資額分東、中、西部分別集中補貼40%、60%和80%的標準。
可直接提高項目投資收益
污水管網建設滯后的直接后果是污水處理產能的大量閑置,這直接影響企業投資污水處理項目的收益。
上述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一個日處理能力為15萬噸的項目前期總投資一般為2億元,建成達產周期為兩年,但因為管網建設不配套,運行負荷不足,項目達產需5到6年時間。盡管一些企業在與當地政府簽訂項目合同時約定處理能力要配備相應的管網輸水量規模,但實際執行過程中始終無法落實。
中投顧問分析師認為,管網建設強調“以項目實際污水處理率”為準繩,切中了污水處理項目運行效果的要害。要提高污水處理率,就不能單純盲目擴大污水處理規模,需統籌考慮配套管網工程是否到位,這樣才能在保證來水量充足的前提下提高項目的運行負荷率。
在易斌看來,隨著污水處理產能的有效釋放,企業投資建設的污水處理項目將盡早達產,從而保證項目的投資收益率。這對目前國內涉足污水處理業的中原環保、桑德環境、首創股份等相關上市公司將帶來長期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