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工業廢水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污染治理技術、工業行業的制造工藝的提高和改進讓人看到了污染治理的希望。
造紙、味精、制藥、煤化工等都是廢水處理很難攻克的“堡壘”,在這些方面,科研人員和政府部門、制造企業、環保公司進行了不懈努力。
造紙廠排污曾導致許多的河流生態遭到嚴重破壞,造紙黑液處理技術的發展,以及關停并轉多種手段的使用,扭轉了局面。
在有機酸生產工業,包括味精賴氨酸的生產,制造工藝增加了濃縮液、發酵母液的蒸發回收、多效蒸發,有了這些工藝,產生的廢水就容易處理了,否則這些“水”根本無法直接處理。
檸檬酸行業開發了新的提取工藝,原來靠鈣鹽提取法結晶,這種結晶方式使用的原料是偏酸性的,加完硫酸以后排出來的水無法處理,對環境危害極大。現在改用工業離子色譜法,直接提取,不需要加硫酸,回收率也提高了,最終水處理也更加容易。
總之,我國對特殊行業采取了大量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原有的排放標準也在修訂,如原來淀粉廢水主要是考量有機物的達標,現在還包括氨、氮的達標。
對于工業廢水處理來說,嚴格的標準、嚴格的監管體系很重要,技術發展也很重要,要讓工業企業有可選擇的技術解決方案。
“十二五”,和技術發展有關的是,國家仍需要從產業結構調整等高度對待工業污水處理。
首先,工業結構調整與產業(產品、產能)淘汰。調整的對象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和資源消耗型的工業行業和小型制造企業。如:草漿造紙,煤化工、焦炭,染料、醫藥、農藥等精細化工,釀造、木薯淀粉酒精,鉛鋅冶煉、電路板,發泡劑、離子膜燒堿等。這些行業廢水等污染治理難度大、投資高、運行成本高,要禁止出口,當從滿足內需,甚至轉而依靠進口,嚴格控制規模數量。需采取的措施是從中央政府層面嚴格環境管理制度,從項目審批、環評等開始限制這些行業。
其次,提高排放標準、促進深度治理。當標準提高,處理技術必須適應,增加工藝流程、采取關鍵技術、提高去除效率。同時,加強工業廢水的循環利用、廢水回用,深度處理、發展低排放技術等。
第三,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
第四,提高設施運行管理的技術水平。廢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水平至關重要,建設設施、工藝技術的科技支持固然重要,但支撐達標排放和減排的根本還在于運行。先進技術的采用、缺陷的改造和保障正常運行都需要高新科技的支持,且后者要求更高。
“十二五”工業廢水污染治理重點技術包括:
清潔生產技術(改革生產工藝),如電路板的蝕刻液在線循環技術、表面處理的電鍍液在線循環技術、清潔制漿造紙與綜合利用技術。
過程控制技術(強化污染物排放控制):節能、節水、節約原材料的技術,有價物質回收與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廢水循環利用與再生回用技術等。如木薯酒精廢水處理技術路線、啤酒廢水處理技術等。
末端治理技術(關鍵工藝):“物化/生化” 集成化復合處理技術(基于生物膜反應器和膜生物反應器基礎之上的高效污水生物脫氮除磷處理技術);精細、高速的過濾分離技術及新型濾料等高效固液分離技術裝備;高效低能耗的污泥消化和濃縮、脫水與干化、焚燒技術和設備;高強度、抗污染的超濾、納濾膜等硬體膜材料、膜組件、膜組器;化學催化氧化/還原技術和高效氧化劑、還原劑與高效催化劑;超臨界、聲波催化、電解催化、光催化等催化氧化技術;高效厭氧、產沼成套裝置與沼氣純化、壓縮技術。
很遺憾的是,“十一五”水專項里涉及工業廢水的不多,而“十二五”水專項里,工業廢水處理方面,幾乎沒有專門的研究課題。從工業廢水角度看,國家的技術研發要更加強、更投入,企業需要經濟可行、效果明顯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