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種模式有很大的缺陷,是造成中國水污染的最大原因。問題表現在:
1、污水收集、輸送管網過大,過長,使管網建設成本極大,管網密閉難度極大,滲漏問題污染地下水,為人為偷排和雨污混合留了有極大的空間。
2、污水到達污水處理廠的時間過長,在管網內腐化,錯過了生活污水處理的最佳時間,加重了污水處理廠的負擔。
3、大型污水處理廠的占地規模大,投資大,運行成本高,對周圍環境存在巨大的污染風險。
4、不利于中水回用。大型污水處理廠遠離中水用戶。要實現大規模中水回用,必須再敷設回用管網。使中水回用幾乎不可能。也使污水處理變得沒有經濟性。
現階段,我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重心逐漸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轉移,呈現單體小型化、區域分散化的發展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先前的一些處理技術反而找到了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的空間。比如氧化溝技術,就是在國外大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建成以后,逐漸開發的適合于中小型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技術。對于大型的污水處理廠,由于設備臺套數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加,氧化溝處理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反而很多小型污水處理廠,處理量不是很大,設備臺套數也不需要很多,通過變頻調節,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滿足處理需求,其運營管理的難度也相對較低,因此采用這類處理方法就是合理的。此外,考慮到小型污水廠很難為污泥處理建設一套單獨的設施,氧化溝還能與污泥處理結合起來,長泥齡的氧化溝可以使污泥基本穩定,為后續處理處置帶來方便,節約建設和運營成本。
因此,在技術的選擇上不一定是越新越好,而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最適合的技術工藝。從未來趨勢來看,一些小型化、操作簡易的污水處理技術反而更具適應性,繼而帶動與之相關的設備制造需求。
盡管城市污水處理的發展趨勢,是集中處理取代分散處理,但筆者認為,小型生活污水處理站,在我國的一些中小型城市,還將存在相當長的時期,所以,其技術開發和設備研制應予以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