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半月談發表文章《水危機逼近紅線,轉型逼近底線》;8日,新中國有史以來規格最高的中央水利會議召開,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領導要求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10日,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水資源綜合治理技術研究中心在京成立。22日上午,北京市政協第十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通過“關于加強首都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建議案”,限制市內瓶裝水、飲料、啤酒等水制品產業的發展。我國的水資源危機正引發更多的關注及應對措施。
中國水危機,日益嚴峻。關注與解決水危機,刻不容緩。據報道,我國人口占全球23%,水資源總量卻僅占全球的6%,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統計的153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121位,并且還被列為了世界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每個公民平均只能消費世界平均用水量的1/4。中國水利部部長陳雷在中國水利雜志專家委員會會議暨加快水利改革發展高層研討會上介紹,目前,正常年份全國年缺水量500多億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
而近年以及近期來中國的旱災再一次將這個問題突出暴露在公眾面前。
2009年全國有15個省(區、市)的89座城市出現不同程度供水短缺,影響人口1670萬人;2010年,全國大部分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干旱災害,特別是西南部分地區發生了史上最嚴重春旱,華北和西北東部等地發生了比較嚴重的夏伏旱;2011年,湘、鄂、皖、魯、豫等省出現特大旱情旱災。長江中下游旱情尤其嚴重。
相比以色列缺水,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農業每年為其國民經濟帶來十多億美元的純利潤,中國華北大部分地區年降水400毫米以上,比以色列條件優越得多,卻經常發生旱災。專家分析,在天災之外,中國發生旱災的另一關鍵原因在于災禍,包括農業用水和個人生活用水等,浪費水情況異常嚴重,與旱災災情同樣驚人。如農民種水稻,大水漫灌,生產1斤米要用掉1噸水。而一個節水研究者周知的數據是: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流掉1至6立方米水,一個漏水的馬桶一個月流掉3至25立方米的水。而據媒體報道,僅北京一年洗車的用水量就相當于一個多昆明湖或6個北海。浪費種種,讓人心痛!
專家認為,旱情的嚴重性應引起我們對經濟發展過程中水資源使用模式的反思。面對頻頻告急的全國用水形勢,節水行動對建設節約型社會來說,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財經》雜志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水價是推動節水的杠桿。
世界銀行曾發布了一份《解決中國水稀缺:關于水資源管理若干問題的建議》研究報告,建議采取適當步驟推行水交易,提高水價,使之完全反映水的稀缺價值。世界銀行建議一國居民用水開支應占其可支配收入的3%至4%,而中國目前的水平不足2%。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水電專家錢正英女士認為,長期以來的水價構成不合理和水價偏低,導致水資源稀缺程度和水環境治理成本沒有得到充分顯現。“水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決定了水價必須適度上調。要把節水的成本在水價中表現出來。”
《華夏時報》總編輯水皮認為,水價的上調肯定有助于培養大家的節水意識的,尤其在夏天,夏天大家用水量比較大,用量大的過程當中,這種節約用水的意識就相對淡薄。如果通過經濟的手段,能夠提醒大家有一種約束。
沈高明認為,價格是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提高水價不僅對節約用水有很大的作用。從資源的角度來講,代表它的稀缺性是價格水平,當這個資源的價格高到一定水平時,其他替代的資源可能會產生,一些新的技術可能會使用。如果說,水價高到一定的水平,人們首先在一些不是很必要用水的地方找到一些替代資源,比如澆草的話可以用重水,洗車可以重水,這樣將不僅僅是簡單的節水,而且必將促進循環經濟和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