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涪江上游普降暴雨,泥石流將四川省阿壩州松潘縣境內的四川岷江電解錳廠尾礦渣帶入涪江,導致涪江沿岸江油至綿陽段城鄉約50萬居民飲用水受到影響。就在該事件發生的前不久,廣東省化州市因一家企業長期違法偷排未經處理含酸性廢水也發生了水污染事件。
從松花江苯泄漏到廣東北江鎘污染,從滇池水葫蘆瘋長到太湖藍藻泛濫……近年來,一起起水污染事件頻繁發生,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有關專家認為,事件頻發敲響了環保監管的警鐘,其背后暴露出的化工企業布局、水資源保護等一些深層次問題更是值得關注和反思。
“水危機”突如其來
7月26日晚,綿陽市人民政府突然發布公告,稱該市涪江江油、綿陽段水質氨氮、錳指標超標,呼吁廣大市民近期生活飲用水盡量使用瓶裝水、桶裝水等成品水。
公告一出,引發了一場“搶水”風波,礦泉水等的供應一度趨緊。
記者了解到,涪江水源是綿陽市三大水源之一,所供水量占綿陽城區3 0多 萬 居 民 生 活 和 飲 用 水 量 的70%,綿陽市其他兩個水源未發現異常。事發后,綿陽市加強了安全飲用水供應,從周邊地區緊急調運成品水并向居民區運送安全備用水,從26日至今,綿陽市從外地緊急調入了幾十萬件瓶裝水。
經過幾天的緊張處理,綿陽市水務集團29日凌晨監測結果顯示,經過生化處理和管網全面沖洗,水源取自涪江的自來水廠出廠水達標,綿陽市疾控中心在群眾家中接出的末梢水也全部檢測合格。綿陽市政府于29日中午12時向全市公告解除警報,告知市民可以飲用自來水。
目前,“水危機”對于綿陽市民來說,已成為過去時,但仍有一些市民心有余悸。市民王小芬告訴記者,家中燒飯仍使用送水車中的水,家人喝的是先前買的瓶裝水。
“天災”引發“水危機”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污染事件呢?目前污染源情況如何呢?記者于7月27日趕到了事發地―――松潘,并在那里蹲點追蹤調查。
7月27日下午,記者在松潘縣小河鄉泥石流現場看到,暴雨導致涪江支流一側的山體發生泥石流,四川岷江電解錳廠位于山腰位置。泥石流卷走部分礦渣沖入河道,阻塞了一部分河道。河道寬處有10余米,但窄處僅六七米,河水較為湍急,仍不斷沖刷著泥石堆積體。
四川岷江電解錳廠總經理謝才坤回憶說,20日傍晚,小河鄉轄區局部驟降罕見特大暴雨,歷時約1個半小時。暴雨導致山體垮塌,山水猛漲,形成了歷時10多分鐘、多達數十萬方的特大泥石流。“泥石流像脫韁的野馬狂奔而下,擋水壩、擋渣壩、泄洪道被嚴重損毀。”
事發后,松潘縣于21日7時對水進行了采樣。松潘縣環保局局長張友奎說:“由于我們自身不具備檢測能力,因此只能將水樣送往州環保局進行檢測,23日才出檢測結果,顯示錳、氨氮兩項指標超標。24日再次取樣,26日結果顯示,僅有錳一項超標。”
張友奎介紹說,“如果天氣晴好,沒有雨水沖刷泥石堆積物,將不會產生新的污染。就怕出現新的暴雨,可能再次沖刷堆積物,將污染物沖入河中。我們正在加緊清理河道附近的堆積物。從理論上說,隨著河水向下游流動,支流不斷匯聚、河水流程增加,污染程度會逐漸減輕。”
兩天后,記者再次來到事發現場,當地有關部門仍在全力對造成涪江污染的泥石流現場進行處置。記者看到,大批機械車輛在泥石流現場進行清理作業,幾名工人在一塊卡車大小的巖石上鉆孔,為爆破清除作準備。目前,在泥石流中堵塞的電解錳廠渣場導流隧洞已經打通,渣場上方的雨水能夠通過導流隧洞排走。
最近幾天一直在現場指揮搶險的松潘縣副縣長劉明剛告訴記者:“目前,沖入河道造成涪江污染的泥石堆積體已基本清除,沒有新的污染物進入涪江。”
29日凌晨,經四川省環科院、四川大學水利地質專家實地考察、反復論證,決定在繼續修復電解錳廠渣場受損擋壩的同時,在其下方新筑一條高15米的擋壩,新擋壩已于29日6時開建。目前,新擋壩正在加緊修筑,同時,工程技術人員將對機械車輛無法處置的大塊巖石實施爆破清除,爆破后的石塊將填筑進擋壩,屆時阻止礦渣進入涪江將更有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