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日,長江基建宣布,其將聯合長江實業及李嘉誠基金會共同持有的UKWater,收購英國最大水務公司之一Northumbrian,涉及金額24.116億英鎊,相當于約309.167億港元。近一年,這是李嘉誠第二次成功收購英國公共事業資產。此消息一經披露,立即引發各界議論紛紛。
據業內分析稱,長江基建的目的是,收購海外比較有規模而且有良好回報的資產,而英國可以提供一個安穩而賺錢的環境。由此不禁聯想到近年來的中國水務市場格局變化,各大外資企業紛紛涉足控股中國水務市場,各大地方政府也紛紛鐘情于引進外資控股水務。全球水務巨頭法國威立雅水務公司、蘇伊士集團,英國安格利水務公司、百泰國際集團等著名水務公司紛紛進入中國水務市場,先后拿下了天津、上海、北京、成都等遍及全國各大地區主要城市的重大水務項目。
那么,引進外資是福是禍?是給予水務市場的強心劑還是步入歧途?按照目前形勢來看,外資控股似乎并未造成理想中的完美效果,反而造成市場壟斷,水價飛漲,最終由消費者買單,未來前景堪憂。
在水服務從福利向商品轉變的趨勢下,污水處理的廣闊市場和水價上漲的巨大空間形成了一塊利潤豐厚的“蛋糕”。在這塊利益“蛋糕”的切分中,一些地方政府似乎對外資格外厚愛。在利益的糾纏中,外資開始在華“攻城略地”、構建“水務帝國”,逐漸形成行業戰略優勢。地方政府盤活資產,增加財政收入的價值取向使水務發包過程云遮霧罩。但云消霧散后誰將為無法操控的水價買單呢?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員及有關專家正在就水價在部分城市調研。消息人士稱,此次調研的重點之一,是外資在中國水務市場的影響,以及外資與這一輪水價上漲的關系等。中國多個城市上調水價,外資水務企業被認為是漲價的操縱者,并被指壟斷了中國水務市場。
水是生命之源,又是一種生活必需品。老百姓無論窮富都要消費這種商品。這就決定了自來水必需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公益屬性,其價格必須考慮到經濟困難人群的承受能力,定價必需維持在一個相對低的水平之上。而我國的水務公司歷來是微利企業,隸屬各地方管理,各級政府對價格享有絕對的調控權。屬于公共服務行業的水務市場帶來不了多大的利益,驅使各級政府把眼光瞄向引進外資。而外資企業也紛紛瞄上了這塊蛋糕,大舉進軍。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逐利是資本的本能,外資進入中國水務市場必然要以贏利為目的,這就與自來水所具有的公益屬性相沖突,就必然要導致自來水的相對高定價,從而導致突破低收入人群的承受能力,讓部分低收入人群用不起水。外資企業大量涌進也造成民族企業紛紛破產,不利于自身企業發展。
水資源問題關系民生,而群眾的不滿意必將給予政府壓力,最后政府迫于壓力必將從外資企業手中重新回購,到時候難免會處于被動地位,付出昂貴的代價。引進外資不是壞事,但對關系民生的行業要加以限制,尤其對人人都需要的水務企業,支持參股但不支持外資控股。決定權把握在自己手中,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