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出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總報告中,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未來五年國民經濟四大支柱產業(另三個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和高端裝備制造業)之首,定位是“具備大規模產業化發展基礎,明確將全面推向市場。”
在總報告所擬定的24個重點支持方向中,環保產業共涉及其中3個,即:污水處理、固廢無害化處理和大氣污染物防治,各方向均明確了未來產業發展的路線圖。而《“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分報告更明確了環保三大方向重點工程的規模目標,其中僅新增污水處理日處理規模一項就達近億噸。與此同時,為配合規劃的落實,環保部還將集中出臺一系列涉及各行業共計百項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由此,政策上描繪出的萬億級環保產業未來五年發展路線圖雛形正日漸清晰。
布局水固氣立體產業空間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人士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總報告中勾勒出的環保產業發展路線圖中既包括了水、氣和重金屬污染防治,也包括土壤修復,既包括煙氣脫硝問題,也包括一些危險化學品處理問題,既包括產品、材料的發展,也包括環保服務業的發展。政策的意圖是從治理水、固、氣三層面立體布局未來產業發展。
城鎮生活污水、工業污水以及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是“十二五”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了未來5年污水處理和固廢處理的具體規模目標,其中提出到2015年全國新增污水日處理規模達9000萬噸,比“十一五”目標高出一倍。其他諸如全國升級改造污水處理規模、垃圾無害化日處理能力、城鎮污水管網建設能力等,也都提出了具體目標。
大氣污染物治理方面,提出“十二五”新增燃煤電廠煙氣脫硝裝機達近2億千瓦。同時,全面開展重金屬污染治理示范試點工作。
環保產業路線圖中還提出要制定包括稅收、綠色信貸、金融等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確定了產業鼓勵和限制的技術、產品,同時強調要以經濟杠桿來撬動市場。
政策的呼之欲出,早已讓市場激流涌動。根據各研究機構的測算,“十二五”期間環保產業市場規模將超3萬億元。而權威政府部門對未來五年產業發展投資規模的預期就達7000多億元。
百項標準護航產業發展在一系列政策即將密集出臺的同時,環保部還在制定《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二五”規劃》,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背景下,將在未來5年出臺100項涵蓋水、大氣、固體廢棄物和危險化學品污染物以及環境噪聲等排放(控制)標準體系。
環保部科技標準司標準處相關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100項標準體系重點包括20項水污染物、30項大氣污染物和20項固體廢棄物排放(控制)標準。其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涉及鋼鐵工業、有機化合物制造、無機化合物制造、合成氨、農藥、畜禽養殖業、公共污水處理廠等領域,大氣污染物涉及火電廠、鋼鐵、石油煉制、煉焦、水泥和鍋爐等,重金屬污染物控制涉及稀土工業、再生金屬工業、電子工業、電池工業、火化廠等。
該人士介紹,除此前已發布征求意見稿的火電廠、稀土、電池等污染物控制標準外,今年內還將制定出臺鋼鐵、冶煉、水泥、電子等行業標準。在標準公布之前,環保部還將研究出臺各行業污染物達標治理的工程技術規范,以引導產業環保技術升級。
業內分析指出,政策上意圖通過提高環保門檻促進產業升級換代的信號比較明確,這同時也加速了各產業領域的“優勝劣汰”進程。未來5年,類似于此前火電廠、電池等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公布給行業帶來的沖擊,其他一些重污染行業領域的環保沖擊波預計也將此起彼伏。
據上述人士透露,《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二五”規劃》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見工作,并將于年內公布實施。(郭力方環境服務業應成政策支持重點即將出臺的《“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以特許權經營為核心的環境服務政策取向,將使我國環境產業從單純的裝備制造轉型為環境綜合服務。“誰污染誰治理”向“誰污染誰掏錢”的政策轉向,將使得環保產業專業化、市場化的方向進一步明確,由事業單位與工業企業為主導的污染治理模式將被弱化,由此將催生出一個更為廣闊的環境設備、監測、審計與咨詢產業。
目前,我國環境產業仍停留在設備制造、工程建設階段,業內人士提供的數據顯示,單純的環境服務業目前僅占到整個環境產業的15%左右。
在近日舉行的一個座談會上,一位環保部官員用“吃飯”作了一個生動比喻,來形容我國環境服務業的現狀以及環境服務業未來的作用:
正如吃飯一樣,80年代人們主要在家做飯吃,90年代開始選擇出去吃,再往后則開始組團吃,隨著飲食服務業的發達,私家菜等各種定制吃法層出不窮。在飲食服務業的帶動下,個性化的定制廚具、餐具等飲食裝備制造行業也獲得蓬勃發展。
與飲食業發展路徑類似,目前我國環境產業仍處在“在家吃”的階段,環境服務業對環境裝備制造業的帶動作用尚不明顯。該官員認為,今后環境產業的發展,就是要通過下游的環境服務業來帶動上游的環境裝備制造以及工程設計等行業的發展。這也是制定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指導思想之一,僅強調裝備制造而忽視服務業,是不能體現節能環保產業的新興性的。
2007年,發改委等部門出臺的脫硫優惠電價政策使煙氣脫硫行業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由于國產設備的差距,國內的產業扶植政策最終使大量國外公司獲益。業內人士擔心,由于我國企業目前仍未掌握脫硝催化劑等核心技術,即將出臺的脫硝優惠電價,或將再蹈脫硫行業覆轍。
之所以形成以上尷尬局面,并非僅僅是發達國家環境裝備制造行業的發展早于國內。一個極易被人忽視的原因是,與我國環境產業主要依靠政策驅動不同,發達國家靠市場與政策兩條腿走路。
舉例來看,目前國際上對工業企業污染治理的通行做法是特許經營,即污染企業通過付費將本企業產生的污染交由專業環保公司治理。這樣做的好處是,不僅可以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同時還能極大刺激環境裝備制造、設計、咨詢等多個行業發展。但由于相關政策缺失、既得利益難以撼動等多方面原因,目前我國大部分的工業污染仍秉承落后的“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由企業自身進行治理。
值得關注的是,有關部門已經充分認識到了大力發展環境服務業的必要性。由環保部牽頭制定的《環境服務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即將出臺,旨在進一步確定環境服務業在大環境產業中的地位。除此之外,中國證券報記者還了解到,目前財政部與環保部正在制定“關于加大財稅政策支持促進我國環境服務業快速發展的報告”,并準備提交國務院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