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印發《產業用紡織品
“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工信部聯規〔2011〕63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發展改革委、質量技術監督局,有關中央企業,有關行業協會: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促進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制定了《產業用紡織品“十二五”發展規劃》,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產業用紡織品“十二五”發展規劃
前言
產業用紡織品是指經專門設計、具有特定功能,應用于工業、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土工及建筑、交通運輸、航空航天、新能源、農林漁業等領域的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技術含量高,應用范圍廣,市場潛力大,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紡織工業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十一五”期間,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快速發展,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進步成效明顯,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已逐步成為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2009 年國務院制定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加快產業用紡織品開發應用作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調整結構的重點任務,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
“十二五”是我國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是紡織工業實現由大變強,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綠色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等目標任務的確立,將為產業用紡織品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為促進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增強紡織工業綜合實力,更好地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制定《產業用紡織品“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期為2011—2015 年。
一、“十一五”發展成就
(一)行業規模持續擴大
2010 年,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總量達到822 萬噸,比2005年增長124.9%,“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6%,占國內紡織纖維加工量的20%,比2005 年提高6.4 個百分點。2010 年產業用紡織品現價產值超過5000 億元,比2005 年增長1.7 倍,“十一
五”期間年均增長22%。2010 年出口額138 億美元,比2005 年增長1.5 倍,五年年均增長19%。
(二)技術進步成效明顯
非織造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大幅提高了產業用紡織品加工效率,降低了成本,擴大了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我國紡粘、水刺非織造布生產裝備與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綜合生產成本降低了20%。產業用經編和立體編織技術的進步,實現了風力發電葉片、衛星支架、火箭喉襯等異型材料的穩定生產,滿足了航空、新能源領域需求。新型纖維應用技術的進步,豐富了產業用紡織品的品種,擴大了應用領域,芳綸、聚苯硫醚等高技術纖維應用于氣體過濾材料,使過濾用紡織品使用環境擴展到高溫、易腐蝕的復雜環境,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壽命,顯著提高了濾塵效能。
2010 年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勞動生產率達到15 萬元/人·年,年均增長率達18%。
(三)骨干企業和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產業用紡織品骨干企業實力不斷增強,2010 年銷售收入超過5 億元的企業20 家,超過10 億元的企業10 家。骨干企業在
交通工具用、醫療與衛生用、合成革用、土工用紡織材料領域均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在推動相關標準制修訂和拓展市場應用等方面起到了引領作用。
產業集聚發展趨勢明顯,浙江、廣東、江蘇、山東、福建、上海等六省市產業用紡織品產能和產量約占全國的80%,形成了浙江海寧經編復合材料、江蘇阜寧過濾材料、山東陵縣土工合成材料、湖北仙桃醫療與衛生用材料等主導產業突出的產業集群,集群規模化效應初步顯現。
(四)重要領域應用效益顯著
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為促進國民經濟相關領域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在醫療領域,病毒阻隔效率高的一次性手術衣、口罩等醫用防護產品的開發應用,有效應對了“非典”、“甲型流感”等疫情,降低了交叉感染幾率,提高了醫療防護水平。在節能環保領域,袋式除塵技術的應用可將火力發電的粉塵排放截留效率提高5 倍以上,并能分離回收珍貴稀有金屬,變廢為寶。土工用紡織品在青藏鐵路建設中的應用,對解決高原地質裂縫、凍土隔斷、保溫、防滲等系列難題發揮了重要作用。輕質高強的紡織復合材料在動車、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制造中部分替代了傳統的合金材料,在減輕結構重量的同時,實現了節能降耗。
二、“十二五”發展面臨的形勢
(一)發展機遇
1.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創造了機遇。隨著全球產業分工和經濟增長模式的調整,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制造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我國也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重點,產業用紡織品既與新材料產業密不可分,也是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制造等新興產業不可或缺的配套材料,發展前景廣。
2.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產業用紡織品發展提供了市場空間。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社會保障條件的改善,將拉動產業用紡織品需求持續較快增長。到2015 年,我國鐵路運營里程將達到12 萬公里以上,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所用土工紡織品年均增長率將超過10%。未來五年,我國一次性衛生及醫用紡織品年均增長率將超過15%,尤其是目前我國60 歲以上老齡人口總量已超過1.7 億,成人衛生用品的市場需求將成倍增長。目前我國袋式除塵在燃煤電廠的應用比例不到10%,遠低于歐洲60%的水平,隨著國家對粉塵排放要求的提高,袋式除塵應用將逐步推廣,未來五年袋式除塵用過濾材料年需求增長將超過15%,2015 年用量將達2000 萬平方米。
3.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是紡織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發達國家傳統紡織服裝行業不斷萎縮,產業用紡織品發展勢頭強勁,美、日等國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量占紡織纖維加工量的比例超過40%。我國紡織工業產能占全球的50%,紡織服裝出口占全球的比重超過30%,而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加工量只占紡織纖維加工量的20%。進一步發展傳統紡織服裝行業既面臨資源和環境的制約,也面臨國際競爭激烈、貿易摩擦加劇的壓力。通過加快發展產業用紡織品,不斷開拓新興應用領域,促進紡織工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實現我國紡織工業由大變強的重要舉措。
(二)主要挑戰
1.產需銜接不足。產業鏈協同開發不足,專用纖維原料、裝備、制品及應用領域不能形成有效對接,影響產業用紡織品的市場開拓。生產領域的產品標準與應用領域的使用規范不夠協調統一,產業用紡織品的權威檢測和認證機構的缺失,制約產品進入高端應用市場。
2.產業結構矛盾突出。產業用紡織品企業數量多,對完整產業鏈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少,整體技術水平不高,中低檔產品市場競爭激烈,高性能產品主要依賴進口或由跨國公司主導。如國內一半以上紡粘非織造生產線年產能僅1500 噸,近90%的生產線是單一丙綸紡粘品種,而美國單線平均產能8000 噸左右,主要是復合紡粘生產線。全行業研發投入少,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缺乏,行業技術服務平臺缺失,制約了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如國內企業生產的車用內飾紡織品只能為中低檔轎車配套,高級轎車內飾材料由跨國公司提供,高端生物醫用紡織品主要依賴進口。
3.國際產業格局調整加大我國發展高性能產品的難度。發達國家憑借技術和供應鏈整合優勢占據著全球垂直分工的高端和主動地位,壟斷了大部分高技術和高附加值產業用紡織品市場。隨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實施,將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其在產業用紡織品領域的主導地位,加大了我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進行結構調整發展高性能產品和進入高端市場的難度。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契機,以滿足國民經濟相關領域需求為導向,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快自主創新,加強產需銜接,完善公共服務,注重環境友好,大力提升產業用紡織品關鍵技術研發、產品質量控制和高端產品設計應用水平,全面提高產業用紡織品綜合競爭力,促進產業用紡織品行業與相關領域健康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1.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產需銜接。注重市場需求研究,加強產業銜接配合,形成部門協調、企業對接、跨行業協同推進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新機制。
2.以自主創新為支撐,加快技術進步。強化自主創新,突破制約產業用紡織品的關鍵共性技術裝備,擴大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應用,實現行業發展的高質量和高效益。
3.以骨干企業為依托,促進集約發展。支持優勢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壯大骨干企業,完善產業配套,形成以骨干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協同配套的集約化發展模式。
4.以平臺建設為抓手,完善公共服務。加強共性技術開發、標準規范制定、質量檢測以及認證平臺建設,提高產品質量保障水平和行業公共服務能力。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纖維加工總量穩步增長,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業配套環境逐步改善,行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提高,使產業用紡織品成為我國紡織工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重要增長極。到“十二五”末的具體指標:
1.規模效益保持穩步增長。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總量達到1290 萬噸左右,年均增長9.5%;高性能纖維用量由目前的5萬噸提高到10 萬噸;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總量占紡織行業纖維加工總量的比重由目前的20%提高到25%左右;行業總產值達到1 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5%左右。
2.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規模以上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1.5%,建成具有國家級水平的企業技術中心3~5家,以骨干企業或產業集群為依托的行業公共研發、檢測服務平臺20 家左右,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0%以上。耐高溫氣體過濾材料、病毒級醫用防護材料、土工用紡織品等生產技術水平跨入國際先進行列。
3.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培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銷售規模超過50 億元的骨干企業3~5 家,銷售規模超過100 億元的產業集群3-5 家,形成東中西部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
4.資源利用和節能減排顯著進步。主要產業用紡織品單位增加值能耗降低21%,回收用纖維占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總量的比例由目前的10%提高到20%,水刺非織造布工藝用水回用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95%以上。
四、主要任務
(一)加快自主創新,突破技術瓶頸
1.加強產業用紡織品基礎技術研究。支持紡織科研院所、高校與應用領域研究機構聯合開展纖維材料功能優化設計、制品成型加工理論以及應用特性分析研究,實現生物醫用紡織品、高溫氣體過濾材料、永久性膜結構紡織材料、電池隔膜用紡織材料等產品的基礎加工技術和應用評價技術的突破,為產業化應用創造條件。
2.加快織造和非織造成型技術裝備開發。加快高速寬幅非織造技術升級,加快熔噴、紡粘及針刺等多種工藝在線復合成型、多層復合成型技術的產業化,推動重磅寬幅劍桿織造、經編和多軸向立體編織成型等技術裝備的產業化,提高裝備的功能集成化、生產自動化及設備配套水平,提高產品質量與生產效率,拓展產品應用領域。
專欄1:行業共性關鍵技術
1.非織造成型技術。研究高速寬幅非織造梳理鋪網技術裝備,高性能纖維
織造加工中的低損傷高速纏結技術,發展雙組份熔噴、靜電紡納米非織造等新
型成型技術。梳理成網速度提高到100 米/分以上,靜電紡納米非織造布平均纖
維細度小于500 納米。
2.織造成型技術裝備。研究重磅、寬幅、高速、高性能產業用機織和產業
用經編技術,突破800-3000 克/平方米的寬幅異厚織物的織造技術,達到相同
緊密度和均勻度,其變形率控制在1%以內。
3.復合加工技術與裝備。突破各種非織造材料之間的在線復合以及非織造
材料與傳統織物、薄膜等材料的復合加工技術,提高在線生產自動控制水平。SMS
紡熔成網速度達到500 米/分。
3.加快功能性后整理技術裝備開發。研究專用涂層、貼合、定型等整理裝備、助劑及工藝,提高產品抗酒精、防滲漏、吸附臭味、阻燃、抗菌、抗老化、防輻射、防霉蛀、耐酸堿等功能性水平。
(二)促進產需銜接,完善產業配套
1.發展產業用紡織品專用纖維。配合纖維原料企業開發碳纖維、聚苯硫醚、聚四氟乙烯、聚酰亞胺等高性能纖維,穩定纖維質量、降低纖維生產成本,提高纖維的耐熱、耐腐蝕、抗氧化等功能。推動親水、高吸水、抗菌、強吸附、阻燃、異細度、高彈、低縮等產業用紡織品專用纖維的開發與生產。開展生物質纖維的開發應用研究,滿足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結構增強用紡織品等對纖維原料的需求。
2.推進產業用紡織品材料與終端制品的協同開發。跟蹤下游應用領域發展動向,注重與設計單位及終端用戶的協調溝通,推進產業用紡織品企業與終端制品企業的聯合與融合,實現產業用紡織品與終端制品的協同開發,完善產業鏈配套。
3.提高為終端制品及工程用戶服務能力。加強產業用紡織品企業多學科人才培養,增強服務意識,注重加強對產品工程應用的研究與指導,提高工程化和專業化服務能力,促進應用領域設計應用水平的提高。
(三)完善平臺建設,增強服務功能
1.推動研發與檢測認證服務平臺建設。推動醫療與衛生用、過濾與分離用、土工用、結構增強用、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等跨行業、跨學科的應用評價測試服務平臺和認證服務平臺建設,強化產品檢測和質量監督,保障產品使用安全。推動建設以骨干龍頭企業為主體、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撐、配套和設計應用單位參加的產業技術聯盟,發揮產業聯盟共性技術開發與技術轉移服務的平臺作用,加快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2.加強行業信息咨詢服務。構建行業信息平臺,提供國內外上下游行業發展的動態信息以及新產品、新工藝和新市場的發展動向,引導行業理性投資和科學決策。加強專業展會、論壇的組織,促進國際交流及上下游企業的對接。
3.完善標準管理體系。加大標準化工作力度,加強產業用紡織品標準體系研究,支持標準化工作機構建設,完善產業用紡織品跨行業的標準協調機制,在重點產品領域,推動生產、應用部門聯合制定系列產品標準和應用標準,加強配套測試方法標準的制修訂,推動實現標準術語與檢測方法的協調統一。
專欄2:標準制定
1.醫療用紡織品使用指南,完善緊急醫療防護用、手術防護用紡織品等領
域的產品及測試方法標準。
2.耐高溫過濾材料、過濾袋、中空纖維膜材料及過濾器膜元件等產品標準
及測試方法標準。
3.適用于鐵路、水利、公路等工程用土工合成材料的產品及測試方法標準。
4.防彈、防刺、防爆、防火等防護服裝及用品的產品及測試方法標準。
5.多軸向經編骨架材料、立體編織及其復合材料等產品及測試方法標準。
6.交通工具用座椅面料、地毯、安全氣囊等產品及測試方法標準。
7.農業用紡織品的產品及測試方法標準。
(四)優化產業結構,促進集約發展
1.優化產品結構。提高量大面廣類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豐富產品品種,增加產品功能,拓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應用。開發推廣一次性醫用防護材料、耐高溫耐腐蝕環保濾料、隧道、高鐵、垃圾填埋等專用土工用紡織品、復合增強骨架材料等高端產業用紡織品,組織工程示范,滿足相關領域應用需要。
2.增強骨干企業實力。加強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推進企業管理創新,鼓勵采用信息化技術提升企業生產經營水平。支持企業按照終端產品應用和市場準入要求,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開展企業資質認證。鼓勵產業用紡織品企業與相關上下游企業間的并購、重組、聯營,形成一批集纖維原料開發、材料加工、終端制品生產和應用研究、設計、服務為一體的大型骨干企業,提高企業對全產業鏈的影響力。
3.促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結合產業用紡織品終端消費市場層次多、需求廣的特點,以骨干企業為核心,培育形成一批專、精、特、新的專業化生產企業,完善產業配套,促進產業集聚發展,發展一批主導產品突出、主流技術先進、公共服務較為完善的新型產業集群。到“十二五”末,建設3-5 家銷售收入達到100 億元以上的產業集群。
4.優化產業區域布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依托已有產業基礎和相關技術資源,加強區域協調配套,形成東中西部優勢互補的區域布局。東部地區發揮人才、技術及信息等優勢,著重加強研發創新,大力發展醫用、環保、復合增強材料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用紡織品。中部地區結合當地產業基礎,發展衛生材料、土工合成材料以及車用配套用等紡織品。西部地區利用特色資源,發展農業用、衛生材料、基礎設施用紡織品。
(五)推動節能減排,注重資源循環
1.加快產業用紡織品專用纖維回收技術的開發。利用非織造布能適應多種纖維原料的特點,突破聚酯瓶片、纖維廢料、廢舊服裝等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技術,提高回收再利用纖維的強力,穩定纖維質量,增加粗旦、細旦和功能性品種,發展產業用回收再利用專用纖維。研究安全與防護用、過濾與分離用等產品中的廢舊高性能纖維及邊角料的回收再利用技術。
2.加強回收再利用纖維在產業用紡織品中的應用。支持采用回收再利用纖維開發除醫療衛生領域以外適宜的產業用紡織品,保證產品質量和使用功能。在新型建材領域,開發具有保暖、阻燃、防水等多種功能的建筑用絕緣和密封材料;在土工用紡織品領域,開發施工過程中臨時使用的土工紡織品;擴大回收再利用纖維在包裝、農業等領域的應用。
3.推進節能減排。完善節能減排制度管理,注重清潔生產技術開發,推廣在線控制、在線計量管理技術,加大紡前著色纖維在產業用紡織品中的應用。擴大先進技術裝備應用比重,淘汰單線能力小、生產效率低、質量控制差的紡粘、針刺、熔噴等設備。加強生產過程余熱、廢水回收利用。提高水刺非織造廢水處理和回用技術水平,噸產品耗水量由目前的20 噸左右降低到10 噸以下。
五、重點領域和產品
(一)醫療與衛生用紡織品
1.醫用組織器官材料。加強人造皮膚、可吸收縫合線、疝氣修復材料等組織器官替換材料,以及透析材料等生物醫用纖維和制品的開發研究,突破特殊紡絲成形加工技術以及組織器官成型、功能涂覆技術,提高生物相容性,實現部分產品進口替代目標。
2.高端醫用防護產品。開發生產基于非織造布材料的醫用一次性手術衣、一次性防護口罩及手術鋪單,提高病毒阻隔過濾效率、抗菌吸水或阻水性能,提高材料柔軟、透濕、透氣等服用性能,滿足急性傳染病、高感染幾率手術防護要求。開發基于長絲織的耐洗滌、抗靜電重復用手術衣。開發實驗室專用防護服,推廣具有耐久抗菌、抗污功能的醫用床單、病員服。
3.新型衛生用品。采用生物可降解型、抗菌、超吸水等功能性纖維原料,提升嬰兒尿布、婦女衛生用品、成人失禁用品、功能濕巾和工業擦拭布等產品的技術性能指標。重點開發面層材料和導流層材料,研究開發材料的可降解性能,提高面層材料的柔軟性和功能性,以及導流層的蓬松性和復合化,增強可持續的差動導流性能。
專欄3 :醫療用紡織品推廣示范工程
探索建立醫療用紡織品配送服務體系,擴大一次性手術衣、高級別防護口罩、一次性手術鋪單等在傳染病醫院、ICU 病房、重點手術室等場所推廣應用;推廣具有抗菌、抗污、抗酒精、耐久性好的功能性重復用醫用床單(墊)、病員服,提高常規醫療防護水平。
(二)過濾與分離用紡織品
1.耐高溫袋式除塵濾料。研究耐高溫、耐腐蝕、高吸附、長壽命袋式除塵材料,提高高性能纖維的可加工性能,減少加工過程對纖維功能的損傷,分別滿足高溫、高粉塵量、高酸性、高氧化性等氣體的過濾需求,解決袋式除塵在鋼鐵、水泥、冶金等行業應用技術問題。
2.復合過濾材料。選取具有不同性能的多種纖維加工制成濾材,解決非織造和織造復合技術,濾料表面精細加工后處理技術,覆膜技術和在線自動復合加工技術,開發高功能或專一功能的濾料,實現高效率、可分解二噁英、可回收重金屬等功能,滿足實際生產要求。利用合成木漿(SWP)開發耐腐蝕、高吸附、高精度、多層組合的過濾材料,代替傳統的濾紙,緩解進口木材和木漿的緊張局面。
3.中空纖維及膜材料。加強中空纖維紡絲技術和膜技術研究,提高中空纖維膜通透量和抗污染性,擴大其在污水深度治理、水凈化等領域的應用。研究生物材質中空纖維膜材料制備技術,突破中空纖維在血液凈化器或膜式血液氧化器等體外過濾器中的應用。
4.醫藥、化工、食品、造紙等過濾用紡織品。提高單絲高密織造技術水平,開發推廣具有分離精度高、抗菌、高導濕等性能的濾料,擴大在醫藥、食品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微納米復合纖維非織造超精細過濾材料,擴大在精細化工領域的應用。
專欄4:袋式除塵在發電、冶金、建材等領域推廣示范工程
開發耐腐蝕、可分解、高吸附、耐高溫、長壽命袋式除塵材料,燃煤電廠高溫煙氣過濾材料全面實現國產化,濾袋使用壽命達到4 年,火力發電袋式除塵應用比例由10%提高到30%以上,垃圾焚燒領域袋式除塵應用比例達到100%。
(三)土工與建筑用紡織品
1.功能性土工布、土工膜(格柵)。開發高強定伸長土工布,提高高鐵專用結構層土工布材料在不穩定工作溫度下的持久耐磨性。加強防水卷材基布技術研究,提高防水卷材的強力、熱穩定性及使用壽命。
2.生態化土工用紡織品。發展生物可降解天然纖維土工布、生態型垃圾填埋用復合土工布膜,提高土工用紡織品生態相容性,減少環境破壞。推廣秸稈、樹皮、椰殼等生物質天然纖維土工布在人工栽培、生態修復、沙漠化治理等工程中的應用。
3.新型建筑用紡織品。突破輕型建筑用永久性膜結構材料的產業化技術,提高膜結構材料強度、耐老化性能、自清潔性能。推進新型纖維增強防裂材料、內墻保溫節能非織造布、隔聲阻燃材料、建筑室外遮陽材料的產業化。提高防水防滲基材質量水平,擴大建筑難燃保溫隔熱材料的應用,提高建筑防火安全等級。
4.高技術土工合成材料。探討帶有光纖傳感器(地基工程用)和相關監控系統的智能土工織物開發,一體化提供土壤加固、結構安全監控和預警等功能。開發應用在地鐵、隧道等高要求工程中的防滲、排水土工合成材料,提高非織造布、排水板、膜等多種材料的系統性復合加工工程技術。
(四)交通工具用紡織品
1.車用坐椅內飾面料。研究車用坐椅面料的纖維選擇、面料設計織造及后整理技術,提高內飾制品的強吸附、防異味、抗菌、阻燃、防霉防蛀、自清潔等性能水平。研究新型功能性合成革加工技術和綠色環保加工技術,開發具有良好回彈性、柔軟性、仿真性、透氣性的生態型超細纖維合成革,滿足中高檔轎車配套要求。
2.車用其他紡織材料。突破安全氣囊的纖維、面料、制品加工一條龍產業化技術,提高安全帶用纖維強力、耐磨以及耐氣候性能,擴大非織造布在車內過濾材料、緩沖消音裝置、隔熱填充材料中的應用。
3.多功能篷蓋材料。研究基布織造技術和寬幅涂層技術,開發具有緊密度大、輕質高強、自清潔、防水、耐氣候、防輻射等特性的新型篷蓋材料。
(五)安全與防護用紡織品
1.防彈防刺紡織品。提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芳綸纖維等高強纖維的應用技術,解決防彈防刺面料加工技術,實現柔性復合防刺防割面料的產業化。
2.功能性防護服裝。加強功能整理研究,開發同時具備耐超高/低溫、隔熱、阻燃、毒氣分解、防輻射等多功能的防護面料,研制新型消防服、搶險救援服、礦工防護服、防生化服、電焊防護服等產品。
3.消防救生用紡織品。研發并推廣消防專用滅火毯,高強、阻燃、輕質救生索、安全繩。
(六)結構增強用紡織品
1.傳輸用骨架材料。采用高強低縮纖維,開發強力高、變形小的工業輸送帶、傳動帶用骨架材料,擴大在化工、食品、礦山、紡織機械等領域的應用。
2.風力發電葉片用骨架材料。研究開發多經軸單獨捆綁技術和縫合線,提高同幅異厚織物緊密度和均勻度,降低幅寬變形率,提升玻璃纖維風力發電葉片的物性指標。采用碳纖維開發2.5 兆瓦以上規格的風力發電葉片用骨架材料,提升碳纖維預浸料技術、碳纖維/玻璃纖維混雜編織技術以及相關的真空導入工藝技術水平。
3.航空、航天及電網傳輸用骨架材料。運用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加強織物設計和織造成型技術開發,提高骨架與基材的結合性能,開發在航空航天、交通運輸、海洋石油、智能電網、救生裝備等高端市場的應用。
六、政策措施
(一)發揮產業政策引導功能
加強產業政策與信貸、土地、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鼓勵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用紡織品,淘汰落后產能,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增強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加大對技術進步的政策支持
落實國家支持自主創新、技術進步的各項政策措施,利用好各級科技、技術改造、中小企業等現有政策性資金渠道,支持產業用紡織品技術基礎研究,重點領域產品技術改造、開發推廣示范、檢測認證平臺及產業技術聯盟建設。
(三)加強對企業兼并重組的引導
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鼓勵產業用紡織品企業通過兼并、合并和收購等多種方式進行重組,完善產業配套,做強做大。加強兼并重組的風險監控,完善外資并購安全審查機制,保障產業安全。
(四)建立部門協調推進機制
建立由工業、發展改革、交通、建筑、衛生、環保、質檢等部門組成的產業用紡織品聯合推進機制,協調產業用紡織品標準與使用規范的對接,推進產業用紡織品開發、生產、應用及相關政策的對接。積極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扶持重點領域產業用紡織品企業的發展。在醫療領域,研究將一次性醫用防護紡織品納入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
(五)完善產業用紡織品應急儲備機制
對突發性公共事件中急需的特殊產業用紡織品,如救災帳篷、醫用防護口罩和防護服、防洪抗汛土工膜袋、油回收用高吸油材料等,在現有實物儲備的基礎上,研究建立企業生產能力儲備機制,保障緊急需求下的產品供給。
(六)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加強行業協會在技術咨詢、標準制定、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行業自律、市場推廣、人才培訓、信息服務等方面的作用,促進產業與上下游相關應用領域的合作交流,加強行業引導和產需對接,促進產業用紡織品在相關應用領域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