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電子商務在中國誕生以來,有關負面的輿論從沒有像最近一年這么集中。畢勝說B2C電子商務是個“騙局”,IT獨立評論人Keso說B2B已經“夕陽西下”,團購行業更是被指“步步驚心”,生命要認真,團購須謹慎。以淘寶為首的C2C其實也安靜不到哪里去;倒閉的品聚網向盛大叫陣,淘寶上的騙子群體更是多次被曝光。負面新聞幾乎涵蓋了電子商務的每一個門類,似乎電商真的已經窮途末路。
在筆者看來,電子商務行業其實大可不必這么悲觀,遭遇寒冬并不意味著電子商務就有問題。經過十多年的市場培育,我們已經離不開電子商務。個人離不開,企業一樣也離不開。單以B2B行業來說,我們已經習慣了談論阿里,而這種思維定式可能會一葉障目,讓我們的行業理解出現問題。
3月20日,B2B行業的另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慧聰網發布2011年全年財報。財報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其持續經營業務及終止經營業務的全年盈利溢利約為人民幣4136.6萬元,比2010年的837.9萬元大幅提升約393.7%,同比增幅近4倍。2011年全年營業收入約為4.94億元,這比2010年的全年收入3.91億元增長了約26.2%。
慧聰財報讓人我們不由感嘆:原來,中國B2B行業不只有阿里,還有慧聰網。
我們先來看看阿里巴巴2011年的財報,其經營活動所得現金凈額21.82億元,同比大幅減少28.2%,純利為14.53億元,同比減少13.2%。從數據來說,導致業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阿里付費會員數目出現下降,其付費會員環比減少5.4%,至76.5萬。
阿里客戶對誠信通的看法映證了阿里財報數據。據億邦動力消息,有商戶表示阿里誠信通會員正在大幅減少,甚至有60%的商戶可能不再續費。該商戶反應,誠信通服務質量正逐年下降,推廣效果越來越不理想。由于用戶量降低,阿里巴巴不得不撤銷地面銷售300人團隊。會員數降低導致阿里市場份額從2008年的63.51%,下降至2011年第2季度的61.2%。
阿里一直是B2B行業老大,其財務狀況歷年來給了行業很多信心。2011年阿里業績以慘淡收場,自然讓人開始質疑B2B的前途。
然而,行業數據卻是另一番景象,B2B產業所產生的價值不僅巨大,而且遠超B2C。根據商務部的數據,2011年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達到6萬億元,其中B2B交易額占比87.5.%,而B2C、C2B、C2C等則只占12.5.0%,雙方比例達到7:1。與此相關的是,中國B2B電子商務企業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僅2011年上半年就達到了10500家。這表明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的前景被廣泛看好。
慧聰網2011年的財報也足以證明這一點。慧聰2006年轉型互聯網,比阿里足足晚了7年,只用了5年時間至2011年即實現贏利,2012年利潤翻4番之多,說明B2B行業還有足夠的潛力可挖。
如果把慧聰和阿里進行比較,筆者認為慧聰勝在以下二個方面:
1、平臺與垂直之別
行業細分與垂直是業內公認的B2B發展趨勢之一。阿里B2B屬于綜合性的大型B2B平臺,企業客戶眾多,客戶所在行業眾多,平臺數據量龐大,供應商與采購商都很難找到本行業合適的合作伙伴。此時,垂直細分也就成了B2B轉型的必行之道。
但是,如果網站過于垂直,一方面是用戶量較小,另一方面是無法兼顧其他行業機會。慧聰網就在綜合平臺和專業垂直之間走了一條新路。CEO郭江2010年宣布的企業三大戰略之一,就是“行業垂直”,稱將“聚垂直而成水平規模”。這種戰略定位一方面讓慧聰網在行業深耕上下足了功夫,另一方面又和阿里一樣成為綜合性的行業平臺,為客戶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2、外貿與內貿之別
最近二年,中國外貿出口下降已經不是秘密。珠三角、長三角很多企業倒閉,來自國外的定單越來越少,機器停轉,員工放長假,外貿企業遭遇寒冬。為保增長,國家一直在強調刺激內需,并出臺各種政策給內貿企業提供機會。此時,內貿電子商務企業所獲得的發展機會,將遠遠超過外貿企業。
慧聰也許早早地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三大戰略”中的第一條就是“專注內貿”。阿里巴巴前幾年的發展顯然是抓住了外貿大發展的機會,而慧聰卻獲得了內貿發展的機會。國家拉動內需,會有大量的外貿企業轉型內貿,也就迫切需要慧聰這樣的電商平臺企業的幫助。這應該是阿里業績增速下降,慧聰業績增速上漲的直接原因。
綜上所述,中國B2B行業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打下了相當牢固的基礎。阿里創造了B2B,但并不意味著它將一直代表著B2B的未來。對行業人士來說,關注一下慧聰網的發展,也許能夠給我們提供另一種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