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環保部公布《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顯示,不包括地方配套、企業投入和國際合作資金,預計需要國家在環境保護科技領域投入經費約220億元,達到“十一五”投資預算60億元的3倍多。其中,重點領域科研業務費210億元,能力建設經費10億元。業內專家透露,高速增長的國家級環保投資將有助于確立“技術風向標”,從而為擁有較強自主研發能力的環境監測與水、大氣、固廢等污染處理的龍頭企業提供高估值預期。
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十二五”期間,初步確定規劃骨干工程項目5998個,估算投資3460億元。按項目類型劃分,到2015年,城鎮污水處理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2698個,估算投資1907億元,工業污染防治項目1390個,估算投資425億元;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項目221個,估算投資83億元;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項目633個,估算投資55億元;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1056個,估算投資990億元。這些項目資金以地方政府投資為主,中央政府對符合投資方向的項目予以適當支持,同時落實企業治污責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確保重點工程投資到位。
“十一五”期間,國家財政在重點流域污染防治上的投資每年達300億元,再加上其他配套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2012年中央財政投入已達600億元。
“3460億元的總投資完全由中央出有困難,因此要按照事權原則,由地方政府對轄區內的水環境質量負總責。對符合中央投資方向的水污染治理項目,我們將繼續在現有渠道內給予支持。”發改委地區司環境處處長黃微波表示。
水污染處理投資額最高
在“十二五”環保科技的投資額度中,水污染防治領域占比最高,估值達50億元。規劃指出,自主研發水污染治理技術、水生態監測和飲用水凈化與輸送成套工藝與裝備。業內人士表示,水污染治理領域的技術龍頭,如擁有長期水務運營經驗的桑德環境、掌握自主過濾膜技術的碧水源、專長于煤化工和石化等工業廢水處理的萬邦達等,將獲得國家重點扶持,也可在“十二五”的技術國產化浪潮中搶占市場先機。
“十二五”期間,國家還將投入10億元,用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環保產業。其中,包括依托“水專項”等國家重大專項的實施,建立產業化平臺,提高設備國產化率,降低成本,形成市場競爭能力;以垃圾處理、脫硫脫硝、土壤修復、環境監測等為重點領域,研發一批重點技術和裝備;研發和示范一批新型環保材料、藥劑和環境友好型產品。
對于隸屬生產性服務的環境服務業,規劃著重強調,以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煙氣脫硫脫硝、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為重點,探索和建立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和運營市場化、社會化機制與模式,發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綜合環境服務業。規劃還表示,要大力提升環境投融資、清潔生產審核、環境監測服務、綠色產品認證評估、技術咨詢和人才培訓等環境技術服務技術水平,發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的綜合環境服務業。
在日前舉行的環保產業發展與投融資交流會上,環境保護部規劃財務司副司長劉宏武透露,“十二五”期間,將以六個方面的問題為重點進行投資和戰略布局,包括飲水安全、空氣污染、重金屬污染、土壤污染、農村生態整治和環保集成能力建設。
招商證券環保產業分析師彭全剛表示,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等多個環節的綜合能力,將在“十二五”期間獲得大幅提升。他表示,隨著國內環保裝備制造業自主化率的提升,企業將能減少設備引進成本,占據市場主動權。
該規劃還提出,到“十二五”末,要研發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環境污染物控制與生態保護關鍵技術,提出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的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關鍵技術,同時引導和培育5家以上環保產學研聯盟,創新流域、區域污染治理機制,促進產學研用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