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霧霾和大雪包裹了北京城。當天,北京大部分地區能見度都在1公里以下,局地甚至出現了能見度小于500米的濃霧。在這種情況下,PM2.5注定是公眾關注的焦點。根據北京市環境監測中心實時發布的數據,當天北京不少環境監測站點觀測到的PM2.5全天日均值都在150~200微克/立方米之間,而靠東南的亦莊開發區等3個站點甚至超過了200微克/立方米。
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PM2.5治理是國內各大城市的重點課題之一:實施更嚴格的排放標準,推動電力、鋼鐵等行業進行環保設施改造,北京車主用上了京Ⅴ燃油,上海等地的公眾開始真正接觸空氣質量指數……空氣質量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點點滴滴的努力,都是為了更多的藍天白云。
新標準更加關注公眾健康
2012年2月29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正式發布,備受關注的PM2.5成為空氣質量的常規監測指標。與以往不同,這一標準最突出的特點是以保護人體健康為首要目標。
標準的發布,標志著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開始從污染物排放控制管理階段向環境質量管理階段、從控制局地污染向區域聯防聯控、從控制一次污染物向控制二次污染物、從單獨控制個別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協同控制轉變,這些都對環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相伴,公眾熟悉的空氣污染指數(API)將被空氣質量指數(AQI)取代。11月16日零時起,上海市與江浙地區24個城市開始同步發布空氣質量指數(AQI);2013年1月1日起,北京也將開始實施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參與評價的污染物由“老三項”增加至6項: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從此,PM2.5作為首要污染物頻繁地出現在大家面前。
新標準實施后,由于評價標準加嚴和評價項目增加,我國將有2/3的城市空氣質量不達標,但評價結果會更符合公眾直觀感受。發現問題靠監測,解決問題靠減排。就像去醫院看病,護士負責量體溫,醫生負責開藥方。面對嚴峻的大氣污染形勢,各級政府該如何對癥下藥?工業排放、機動車、施工揚塵等需要多方面協同治理,僅靠環保部門的一己之力很難實現。
從各自為戰轉向區域聯合
今年12月,《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正式對外發布,這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大氣污染防治規劃,也是當前和今后統領我們開創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新局面的綱領性文件。
“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增大”,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這樣概括我國當前大氣環境形勢的特點。酸雨、灰霾、光化學煙霧等區域性大氣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原因首先是大氣環流造成城市間污染物相互影響,其次是依靠城市“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區域性治污合力。對此,《規劃》劃定了13個重點區域,在環境準入、污染源治理以及相關任務措施完成時限等方面提出了嚴格的管理要求。
PM2.5與灰霾天氣是重點區域目前面臨的最棘手的大氣環境問題,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PM2.5成為眾矢之的。在北京市政府2012年為群眾擬辦的35件重要實事中,“提升環境監測能力,建成PM2.5監測網絡,啟動以PM2.5為重點的大氣治理方案,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被放在了首位。與北京一樣,全國各地都在進行PM2.5治理的攻堅戰。
PM2.5是典型的區域性污染物,要控制PM2.5污染,表面上看是控制顆粒物污染,實際上必須要控制一系列氣態污染物。這就要求不僅要控制一次污染物,更要減排其前體物;不僅要控制工業排放,機動車尾氣、道路和施工揚塵等同樣不能放松。治理PM2.5難就難在需要采用綜合手段,就像各環節密切咬合的鏈條,一個環節出錯,整個減排工作就會受到影響。
排放標準加嚴漸成趨勢
2012年1月1日起,新修訂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正式開始實施,因為限值大幅加嚴,這一標準曾被冠以“史上最嚴格火電標準”的稱號,這也將有助于提高火電行業環保準入門檻,推動火電行業降低排放強度并減少污染物排放。
2012年10月1日起,針對鋼鐵采選、燒結(球團)、焦化、煉鐵、鐵合金、煉鋼和軋鋼工業的7項鋼鐵工業污染物排放系列標準與《煉焦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正式開始實施,這就形成了完整的鋼鐵和焦化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體現了全過程控制思想,有利于促進解決鋼鐵和焦炭行業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等問題。
“新標準的發布是推動實施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加快完善重點行業(領域)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的有利措施。”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王開宇表示。
在資源、能源及環境形勢日益趨緊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地實現相關行業可持續發展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重點。要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破解PM2.5治理難題,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調整是必由之路。這就需要從改善環境質量出發,嚴格環境準入,推進能源清潔化使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大幅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形成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倒逼機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嚴格的今天,排放標準加嚴是必然趨勢。對于火電、鋼鐵等行業來說,短期內,需要進行環保設施建設和改造,以滿足排放標準要求;長期來看,需要優化產業結構,努力提高資源利用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
環保產業市場機會多
節能減排任務的完成,離不開環保產業、技術做支撐。2012年,火電、鋼鐵等行業的新排放標準陸續出臺,環保設施改造勢在必行,這也給環保產業帶來了市場機遇。
2012中國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展覽會上,很多企業展示了他們的環保濾袋及纖維濾料。無論政府負責人還是企業負責人,都對環保濾料尤其是高溫濾袋的發展抱有很大期望,但必須清楚地看到:相比進口產品,國產濾袋的壽命還有差距,高端濾料還依靠進口,我國濾袋行業還以小微企業居多,集中度不夠。
環保標準加嚴意味著新一輪環保設施改造的來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可避免。可若沒有金剛鉆,靠什么去攬瓷器活?
“十一五”期間,由于脫硫市場潛力巨大,爆發出了上百家大大小小的脫硫公司,一些技術、資質不完善的公司和設備也摻雜其中,白熱化的競爭使價格從每千瓦400元降到每千瓦100元以下。結果,很多脫硫工程建成后無法連續穩定運行,嚴重影響減排效果,不斷維修甚至重建造成重大浪費。如今,脫硝高峰來臨,環保部門和環保產業內部都在強調,“十一五”脫硫那樣遍地開花的狀況,不能再重復了。
作為國內電力脫硫脫硝的龍頭企業,龍源環保公司負責人認為,“十二五”脫硝市場確實龐大,但釋放得太急了,市場上真正有脫硝核心能力的企業只有那些,其他企業多是“照葫蘆畫瓢”。
環境保護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司長劉炳江證實,環境保護部將在明年年初組織對氮氧化物減排情況進行核查,項目建設質量和運行情況是重點,對質量不過關的企業進行處罰,而這也必將影響其在市場中的份額。
油品拖累機動車污染減排
2011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1億輛,汽車產銷量連續3年居世界第一。機動車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交通擁堵、大氣污染等問題。如何治理機動車污染,讓很多大城市頭疼。
機動車尾氣是城市氮氧化物的主要來源之一,也是氮氧化物減排的重要方面。加強環保檢測、查處冒黑煙車輛、淘汰黃標車、實施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各地都在采取措施治理機動車污染,但車用燃油是機動車污染排放的源頭,實施更嚴格的機動車排放標準必須有高質量的車用燃油作保障。然而,我國油品升級速度一直趕不上汽車排放標準實施的速度。
長期以來,車油不同步,即機動車排放標準實施和相應標準的油品供應進度不一致的問題,是制約我國機動車污染減排的重要因素之一。“不是沒能力,是看給什么價格。”業內人士證實,國內石化企業已經具備了相應的技術,但不愿承擔油品升級帶來的成本。他們表示,在歐洲和美國,國家、生產者和消費者承擔的成本比例為1∶1∶1,如果只讓石油公司和消費者對半承擔成本,公司經營必然受到影響。
日前正式對外發布的《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要對生產符合下一階段標準車用燃油的企業,在消費稅政策上予以優惠。究竟這樣的政策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企業進行油品升級,還有待觀察。
根據《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2013年底前,重點區域要全面供應國Ⅳ車用汽油,2014年底前全面供應國Ⅳ車用柴油;2013年7月1日前,將普通柴油硫含量降低至350ppm以下。
在今年“兩會”上,油品問題也引起很多代表委員關注。農工黨中央在提案中認為,應將油品質量納入污染防治軌道,油品質量和法規和標準應首先按照環境保護要求制定,在《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中,把油品有害物質和環保指標納入環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