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天為何如此頻繁
《生命時報》:近日,中央氣象臺首次專門針對霾發布預警,將PM2.5作為預警的重要指標之一。請問霾的預警分為幾級?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馬學款:目前,霾預警分為黃色、橙色、紅色三級,分別對應中度、重度和極重度,反映了空氣污染的不同狀況。在預警級別的劃分標準中,除大氣水平能見度、相對濕度外,我們首次將反映空氣質量的PM2.5濃度作為發布霾預警的重要指標之一。
《生命時報》:霧霾到底是什么?它與PM2.5是什么樣的關系?
馬學款:按氣象學的定義,霧和霾有本質區別。霧是水汽凝結的產物,主要由水汽組成,視覺呈白色,霧本身不是一種污染,它對交通影響較大;霾則由包含PM2.5在內的大量顆粒物飄浮在空氣中形成,一般呈灰色或黃色,是污染排放和氣象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對百姓日常生活,特別是身體健康的影響更大。
有霧時,大氣層結構穩定,也就是一種“靜穩”狀態,不利于污染物擴散,所以大霧天氣通常會伴隨著程度不同的污染狀況。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的低能見度天氣,很多時候是一些霧霾混合物導致的。早晨相對濕度較高時是霧,白天氣溫上升、濕度下降后轉變成霾。一般來說,出現比較穩定、持續的天氣條件時,更容易導致霧霾天。
《生命時報》:這個冬天的霧霾天為何如此頻繁?
馬學款:霧霾天頻繁主要是因為近期北方冷空氣勢力弱,大風天氣減少,中東部地區低空大氣長時間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加上冬季地面夜間的輻射降溫明顯,低空大氣容易出現“逆溫層”,空氣的水平、垂直方向交換流通能力變弱,不利于空氣中污染物的擴散,從而形成了越聚越多的積聚效應,導致空氣污染。2月1日起,受南下冷空氣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霾天氣將快速消散或明顯減弱,屆時霾黃色預警會隨之解除。
《生命時報》:很多老百姓覺得,今冬天氣特別異常,從專業角度看,是這樣嗎?
馬學款:與往年同期相比,近期霧霾天氣日數的確明顯偏多,且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污染程度重,這是比較少見的。從這個角度看,確實顯得不正常。不過,霧霾天氣并不是今年特有的。實際上,每年秋末到春季,都是霧霾天的高發期。1月10日前,冷空氣活動頻繁,持續性霧霾天氣較少。隨后大氣環流明顯調整,冷空氣勢力減弱,大風天氣減少,霧霾天氣開始逐漸增多。從天氣學角度來講,霧霾天氣的增多與近期特定的大氣環流形勢有關,也是一種可預報的天氣現象。
室內該如何防控PM2.5
《生命時報》:有報道說,室內的PM2.5濃度不比室外少,請問它來自哪?
中國室內環境監測工作委員會主任宋廣生:室內環境中的PM2.5來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來自室外大氣環境,在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中,室內空氣中60%以上的污染與室外大氣污染情況有關;二是來自人的活動,包括在室內吸煙、廚房烹飪、使用空調和家用電器等,吸煙尤其會明顯加重PM2.5濃度;三是來自室內環境中的化學污染物。研究證明,PM2.5濃度高低與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物有關聯,裝飾裝修和家具造成的化學污染,會增加室內PM2.5的濃度。
《生命時報》:特別是臥室里怎么能防住PM2.5?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教授戴自祝:通風換氣是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一種有效方法,可以在中午陽光好,室外污染物較低時開會兒窗。另外,有些空氣凈化器也能起到防PM2.5的作用,但要選對功能類型。比如能清除甲醛的空氣凈化器,主要適用于裝修后;活性炭類的凈化器,主要是清除異味。這兩類產品都對PM2.5沒什么效果。真正能夠防控PM2.5的,是一種使用高效過濾器的空氣凈化裝置,它可以濾掉空氣中的細小顆粒物,以及顆粒物攜帶的微生物等。但這類產品的價格偏高,有條件的家庭可以選購,晚上睡覺時,可以在臥室放一臺。
宋廣生:空氣凈化器要根據情況啟動,如果大氣空氣質量很好,就沒必要長時間開啟。夏季和冬季可以與加濕器聯合使用,效果最佳。但平時要做好凈化器的清潔和保養,及時清洗集塵極板,更換濾芯。如果使用中發現凈化效果明顯下降,或者開啟后發現有異味,也要及時清洗過濾器或更換過濾材料。空氣凈化器使用時擺放的位置也很重要,盡量不要靠墻壁或者家具,最好在房屋中間,或者離開墻壁1米以上的距離;不要放在離人體太近的地方,因為凈化器周圍有害氣體比較多。
除了使用凈化器,還要注意室內環境衛生,特別是廚房,安裝凈化效果好的油煙機,盡量減少高油煙污染的煎炒烹炸,更不要在室內吸煙。養一些綠色植物也對降低室內飄塵有比較好的效果,特別是綠蘿、魚尾葵、萬年青、富貴竹等葉面積比較大的綠色植物,放上它們會使室內環境中的可吸入顆粒物污染降低62%以上。
《生命時報》:近日,打著PM2.5旗號的口罩持續走俏,都有效果嗎?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PM2.5顆粒非常小,穿透性很強,這些防護口罩的材質和密合程度決定了它們的阻隔作用是非常小的。在相對濕度較低的灰霾天氣下,口罩對細微顆粒物的吸附與阻隔作用非常有限。“PM2.5口罩”宣傳的微濾、靜電、活性炭等各項技術,為口罩增強了吸附作用,對吸附有毒氣態污染物有一定效果,但它本身的密合度并沒有達到可以阻隔PM2.5的程度。
阻擊PM2.5是一場持久戰
《生命時報》:面對這種嚴重霧霾天氣,北京市推出了四項新舉措,包括公車停駛、污染企業停產等,它們能起到多大作用?
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 說實在的,在應對PM2.5上,目前我們的方法還很有限。北京奧運會前夕,為達到合格的空氣質量,關閉了周邊污染排放總量大的化工、建材等企業,叫停露天的建筑工地,杜絕大面積的秸稈焚燒,嚴控車輛單雙號限行等。這些方案,短期內會起到減少污染的效果,但不是長期治理的措施。
北京在今年1月初啟動重污染日應急預案是非常好的開頭,但大家也感覺到預案的門檻有些偏高,因為只有到極重污染日才采取公車限行30%,企業減產30%等強制性的減排措施。但從公眾的角度講,公車停駛將帶動公眾更加自覺地選擇公交出行。另外,還可以實行公司錯峰上下班,或者在家遠程辦公等方法,有效減少出行。
《生命時報》:臨近春節,在如此糟糕的空氣質量下,是否應禁放鞭炮?
馬軍:鞭炮燃放后產生的污染與大氣擴散條件關系密切,政府部門應該準備預案,如果春節再遇上大氣擴散不利的現象,應該建議公眾減少煙花爆竹的燃放。在極度污染下,應禁止在人群密度高的地區燃放。我建議有關部門可以提供一個類似“煙花燃放指數”的服務。按照天氣條件,如果像目前的污染情況,指數就應該非常低,只允許放一些小花炮之類的,絕不能燃放大型煙花。另外,政府應該嚴控一些高排放的大型煙花,不讓它們進入銷售渠道。
《生命時報》:造成霧霾天氣日益嚴重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馬軍:除了“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物擴散”這一直接誘因,深層原因在于我國重化工產業在一定區域內的密集分布。火電、鋼鐵、冶煉、建材、化工、石化等高污染行業在中東部地區呈現規模化和高密集度的分布態勢,直接導致當前區域內的排放量遠遠超過其環境容量,繼而導致污染加劇。高污染行業的密集分布已經讓污染物突破城市界限,形成了典型的區域性交叉污染難題。我們亟須反思現有的發展模式和產業布局。
《生命時報》:杜絕霧霾,國家應從哪些方面著手工作?
馬軍:目前,我國對于污染源的監測還比較粗放,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更細化。以機動車尾氣排放為例,如果能監測到小轎車、大卡車的尾氣分別產生多少比例的PM2.5,整治起來會更有針對性。其次,霧霾天氣應該提前預報,這樣,相關部門可以提前給重度污染企業下通知,告訴他們在哪個時段要關閉,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做前期準備。另外,改變能源結構是解決大氣污染難題的根本手段。當務之急,一方面要對現有燃煤電廠和煤電企業加強脫硫、除氮、脫硝等治理控制;另一方面,國家有必要對煤炭消費總量設定上限,并規定只能在上限以下謀求高效的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