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下,提出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可謂意義重大。現階段,我國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環境污染事件頻繁發生。而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利當前、惠長遠,不僅有利于治理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而且有利于拉動有效投資,帶動新興產業成長,有利于轉方式、調結構,對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
環保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環保產業起步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運行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形成了包括環境保護產品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服務、潔凈產品四大子產業在內的環保產業體系,尤其是生態修復、淤泥固化和資源利用及生態護坡與水環境整治等,已形成先進技術和裝備,成為國民經濟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但是,也應清醒地看到,由于歷史原因和區域特點,當前我國環保產業存在整體規模較小、技術相對落后、法律法規急需完善、各領域發展不均衡等瓶頸制約。主要問題有:
一是總體規模小,資金不足。在各地,雖然從事環保產業的企事業單位越來越多,但是真正能在環保市場上發揮重要作用的旗艦式企業并不多,大多數仍是中小型企業。二是科技含量低,研發能力弱。一些企業缺乏科技支撐,以向其他企業聯姻、借腦等方式為主,承包工程則以借資質的居多。三是產業結構單一,發展不平衡。完整的環保產業市場體系包括環保設備制造業、環保技術服務、環保資本三大塊。但我國的環保產業基本上還停留在以模仿和引進環保設備制造為主的初級階段,環保技術服務和環保資本運作尚處在起步階段。環保產品以傳統的環境污染末端治理設備制造為主,環境服務、咨詢、資本運作等較高層次的環保產業,以及資源綜合利用、電廠高效脫硫、自動監測監控儀器等附加值相對較高的環保產品則較少。
上述因素的存在,造成各地環保企業數量多、差距大,各自為政,甚至出現企業間的惡性競爭,產業發展一直處于“小打小鬧”狀態,缺乏有效的核心競爭力。
抓住機遇加快環保產業發展
現階段,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正處于外部發展環境良好的黃金期。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而要形成生態文明的產業結構,必須建立以環保產業為基礎的綠色產業結構。
國務院《“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同時,對整頓和規范節能環保市場秩序等明確了政策措施,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而不久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作出研究部署,標志著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正在進入拉動經濟增長、促進轉型升級的主戰場和大舞臺。
加快環保產業發展,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于環保產業發展,政府部門要擺正位置、理順職能,有所作為。相關部門要把環保產業列為扶持的重點新型經濟產業,從政策、資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大環保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深化政、產、學、研結合,把環保產業盡快培育成經濟發展支柱產業。
加快環保產業發展,應尊重市場規律。發展環保產業要突出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調動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性。
加快環保產業發展,應建立人才保障體系。加快形成以用人制度、培養制度、評價制度、考核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人才管理制度體系,重點圍繞關鍵技術聘請專業技術人才,并通過培訓等方式,廣泛動員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及團體共同參與環保項目學習,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完善社會監督和信息公開機制,推動環保產業大發展。
加快環保產業發展,應加強行業自律。要倡導綠色環保產業遵守行規準則,建立行業自律機制,規范和約束行業行為,提高行業整體素質,維護行業整體利益,努力創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推進環保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當前,各級各部門應進一步更新觀念、調整思路,豐富內涵、提高標準,大力推進環保產業發展。筆者建議如下:
首先,加強宏觀調控,推進規劃引導。明確發展分期目標、實施重點和激勵措施,形成明確、獨立的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加快開發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較大或國內空白、急需的環保技術和產品,積極發展有一定比較優勢、有出口創匯能力的環保技術和產品。依法淘汰設計不合理、性能落后、高耗能、市場供大于求的生產技術、工藝和產品。
加快環境保護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堅持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原則,放寬市場準入,引入競爭機制,鼓勵服務企業優化組合,引導有實力的大企業進入環境服務領域,努力提高環保服務業的總體水平。進一步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潔凈產品生產,盡快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主導技術、主導產品和骨干企業,實現產業和產品升級。
其次,推進科技創新,提高技術水平。建立政、產、學、研相結合的環保產業科研構架體系,培育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加強企業與科研機構的互動和對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加快環保產業關鍵技術與裝備國產化進程,提高環保裝備標準化、系列化和成套化水平,在燃煤電廠、城市污水處理廠以及垃圾處理、監測監控等重點領域實施關鍵技術和裝備國產化示范工程。鼓勵環保企業實施品牌和標準化戰略,促進企業標準上升為行業或國家標準。
第三,加強對外合作,加快人才培養。全面拓展國際合作,積極吸引外商投資,加強在環保產品生產、環境保護服務、資源綜合利用、潔凈產品開發等方面的戰略合作,吸引更多環保產業專家和優秀人才創新創業。健全公眾參與機制,完善社會監督和信息公開機制,提高公眾對加快生態、低碳經濟發展的認知度,從而推動環保產業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