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發展情況
(一)前三年經歷了發展高峰期
“十一五”前三年,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產品市場活躍,裝置高負荷運行,企業效益較好,產業和布局結構調整步伐較快,經濟增長方式有所轉變,在發展中求優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和銷售收入在此階段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1.25%、18.28%和21.50%,遠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和發達國家化工產業的增長速度。主要產品能力、產量躍居世界前列。
(二)后兩年行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加
2008年下半年以來,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石化工業經歷了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油價下降迅速向石化產業下游傳遞,石化產品價格的下跌幅度遠高于油價的下跌幅度;經濟衰退引發石化下游市場疲軟,直接影響石化產品的需求,造成出口下降;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產生市場供需矛盾。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家于2009年5月出臺《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全行業認真落實調整振興規劃,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全行業的企穩回升,保持了較快發展。
二、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煉油能力大幅提高
截至2009年底,我國擁有煉廠150多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4.51億噸/年,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規模達到千萬噸級的煉廠14家,占總能力的37.3%。隨著我國原油加工能力的提高,煉油技術水平也取得較快發展,依靠自主創新,目前已經掌握了建設千萬噸級煉廠的能力。近期我國建設的單套煉油裝置規模不斷提高,如1200萬噸/年常減壓、300萬噸/年重油催化、210萬噸/年加氫裂化、420萬噸/年延遲焦化、410萬噸/年加氫精制、150萬噸/年催化重整等。
(二)煤化工行業快速發展
傳統煤化工逐步成熟,國內合成氨、甲醇、電石和焦炭產量分別占全球產量的32%、28%、93%和58%。以石油替代為目標的新型煤化工產業全面起步,目前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正順利推進,其中神華煤制油工業示范項目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示范項目已試車成功,新型煤化工產業即將步入產業化軌道。技術裝備方面,神華煤直接液化技術、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煤制油技術、大連化物所DMTO技術、清華FMTP技術等,在世界煤化工領域處于技術領先地位。
(三)化肥行業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2000年以來,我國化肥產量由3186萬噸增至2009年的6707萬噸(折純養分,下同),年均增長8.6%,自給率由不到80%轉變為目前的整體自給有余。2009年我國生產氮肥4864萬噸,磷肥1480萬噸,鉀肥363萬噸;生產合成氨5136萬噸,尿素2932萬噸。化肥(實物量)進口392.1萬噸,出口884.8萬噸。氮肥自給率104%,磷肥自給率110%,鉀肥自給率76%。總體上看,化肥工業基本滿足了我國農業生產需要。
(四)化工新材料發展提速
化工新材料包括有機硅、有機氟、工程塑料、膜材料、高性能纖維、納米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等,“十一五”期間化工新材料工業增加值大幅提高。傳統化工新材料領域,我國已發展成為初級氟化工產品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并已在聚四氟乙烯等氟化工深加工產品領域取得突破,同時,2009年底,我國有機硅單體生產能力已達到119萬噸/年,未來幾年內,我國有機硅單體不僅可以實現自給,而且還會有大量出口。新材料目前已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將在高端化工材料領域有快速的發展。
(五)基地化格局基本形成
我國石化產業的布局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三大石化集聚產業區和上海漕涇、南京揚子、廣東惠州等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型石油和化工基地,并建成了上海化學工業區、寧波化工園區等一批具有國際化管理水平和地方產業特色的化工園區。
(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一批大型石化裝置采用了自主研發技術,如MDI大型化技術,丙烯酸及酯技術、二甲醚技術等,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競爭能力。一批采用自主研發技術建設的工業化示范裝置進展順利。如50萬噸/年催化裂化制乙烯項目、60萬噸/年煤經甲醇制烯烴(DMTO)項目,3萬噸流化床甲醇制丙烯的FMTP工業性試驗裝置建設,萬噸級聚苯醚(PPO)項目。
(七)國產化裝備取得突破
國產化關鍵裝備制造取得了突破。乙烯行業的乙烯裂解氣壓縮機、乙烯機、丙烯機等“三機”立足國內制造,大型乙烯裂解爐、大型空氣裝置實現國產化;燒堿用離子膜實現國產化;我國自主開發的“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已在國內推廣;自主開發了“粉煤加壓氣化技術”投煤量為1000噸煤/天的工業化裝置。在生物化工領域,高純度井岡霉素生物催化生產井岡霉醇胺實現產業化,提高了井岡霉素產品的質量,打開了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