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西南諸省,多年未遇的大旱,大自然越來越頻繁地用各種自然災害向人類作出警示。但肆意掠奪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卻并未減少。信息產業曾經被認為是綠色GDP產業,效益高、能耗低。但當你真正走入到信息產業的第一線,你就會發現:信息產業經歷了近20年的高速發展后,在創造了巨大產值的同時,也給地球留下了多達數十億乃至數百億件的電子垃圾。
這些電子垃圾中,汞、鉻、鉛等重金屬人類和環境都有著強烈危害。在廣東貴嶼等地,一些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普通村民,在用露天焚燒、強酸浸泡等野蠻而原始方式在回收電子垃圾中的貴金屬,大量有毒物質嚴重污染當地的環境,也導致了周圍村民的健康遭到了嚴重損害,其景象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立法方面我們遲到了20年
在2009年3月,也就是兩年前,我國正式頒布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并計劃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對于我國電子垃圾回收是個里程碑式的事件,當時一些主管部門的官員聲稱這個管理條例在世界都屬于領先地位,這些充滿了主觀判斷的聲明是不是典型的官話、套話自有公論。但以我親身的見聞,對此深感憂慮:我國現今受電子垃圾之害已深,如果現在還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那么很可能治理的速度遠遠不及新增的污染速度,結果只能像一些治理了多年的干流一樣:越治越污!我們在電子垃圾回收立法與技術方面還處于幼童階段,如果現在就認為我們已經掌握了電子垃圾回收的核心技術,認識不到與先進國家在技術和意識方面已經存在的巨大差距,只能被越拉越遠。
為何對自家處于“世界領先”的環保法規妄自菲薄?理由很簡單,抬眼去看看我們周遭的世界,別人都做過什么,將要做什么,再來評判我們自身會更加客觀。
我們的近鄰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就確立了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的基本法案,并相繼頒布了電子垃圾回收、處理和再利用的一系列法規,他們在對電子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的同時,將電子垃圾視為了“城市礦山”(電子垃圾中富含金、銀、銅、鉛等貴金屬和大量石油衍生品),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將目光投向遙遠的歐洲,我們會看到德國早在1991年就出臺了《電子廢棄物法規》,并隨即《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其中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著重提出讓市區直屬的市政企業對電子垃圾進行回收負起責任,規范通過物流平臺或者上門收取等多樣化的回收方式,通過稅收杠桿,加大對有損環境行為的處罰力度。德國早在20世紀初就實現了電子垃圾的高循環利用率,并在電子垃圾回收的技術方面做了深厚的積累,是這一領域中技術儲備最為深厚的國家之一。
美國在環保方面政策給人的印象則是“自私自利”。美國在十幾年前就立法嚴格規定了生產商必須承擔電子廢物的回收責任,避免電子垃圾對本國的危害;并且立法保護將電子垃圾出口給別國。
循環利用才是高級目標
我們剛剛制定了一些基礎性法案,就開始妄談“世界領先”既無理論基礎,亦無事實根據。而且我們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只是一個綱領性的條例,它延長了生產者的責任,明確了誰生產、誰回收準則,讓我國電子垃圾回收產業進入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階段。但完成回收只是最基礎的一步,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才真正是未來的目標。
舉一個我在日本參觀中親自見到的實際案例,一款廢棄的EPSON的打印機,有98%的材料都可以回收乃至循環利用,只有2%左右部分無法利用在無害化處理后被遺棄。諸如冰箱、洗衣機等傳統電子產品也實現了至少50%以上的回收再利用率。當我們還沒有真正實現簡單的電子垃圾無害化回收處理,面對日本、德國非常高的回收再利用率,難道不足以讓我們震撼和警醒嗎。
知恥而后勇,唯此一道。
異常艱難的攻堅戰
我國的電子垃圾回收再利用之路將是曲折而艱難的。我認為其中首要的難題是意識和觀念的轉變。“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觀念,還根深蒂固地停留在大多數同胞的腦海中,從國家層面形成建立循環經濟的國家策略尚待時日。在中國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以GDP為綱的現像,非常看重工業生產給GDP帶來的貢獻,對企業造成的污染或者質量問題容易造成主觀不愿管、客觀不易管的窘境。建議將將電子垃圾回收再利用作為考量官員政績的一個重要指標,才能真正保證地方資金與資源向電子垃圾回收再利用領域正向流動。
電子垃圾回收,客觀上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對于利潤率本就不高的電子產品加工企業,是否會是一筆沉重的負擔,而逼迫生產企業去想法設法逃避回收責任,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加以注意和校正。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電子產品制造商都不具備電子垃圾回收的技術與渠道。從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例如在全國各地建立專門的分拆和分揀工廠,將電子垃圾按照塑料、鋼鐵、貴金屬、有害物質等種類進行分揀包裝,在此過程中盡可能多用人工和機械式處理方式,少用化學手段,經過初步分揀的材料將分門別類的運輸到專門的處理車間,最典型的就是被粉碎的貴金屬碎末的冶煉回收與提純、塑料材質的再生。
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對于節能環保的作用也不可小窺,但遺憾的是,現在不健康的消費理念大有市場。亞洲的手機更新頻率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首屈一指,如此高頻率的更換手機,一方面確實是因為手機低劣的質量不得不經常更換,另一方面確是一部分浮躁、對物欲的崇拜和對潮流的盲從造成的。若要從根本上減少對資源和環境的破壞,提升產品質量,延長產品周期勢在必行。
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既是矛盾體,又是統一體。希望中國的電子垃圾能早日邁過無害化回收的初級門檻,將電子垃圾變廢為寶,盡早實現回收資源的高比例循環循利用,讓信息產業真正成為綠色GDP的締造者,來幫助國家實現節能減排的莊嚴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