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網訊 我國淡水資源貧乏,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步伐加快,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開發投資公司董事長王會生提出建議,從國家戰略安全的角度,我國應當加快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這一利國利民的建議代表了鹽化企業的心聲。有關專家指出,海水淡化只有與鹽化工生產結合起來,在利用海水淡化技術生產淡水的同時,聯產原鹽、溴、鎂、鉀等化工產品,才能進一步降低海水淡化成本,提高海水淡化競爭力,同時解決濃縮海水危及海洋生態環境的問題。
目前,我國海水淡化存在著成本高、法規和政策支撐體系不完善、扶植政策不到位等諸多難題。據了解,目前,我國沿海城市建設的唐山曹妃甸工業區、大連紅沿河電站、青島百發、浙江大唐烏沙山電廠等多個萬噸級及以上海水淡化項目已投產或者開工建設。但是,海水淡化生產成本為5~7元/立方米,遠高于自來水3元/立方米的價格,也高于南水北調工程制水成本,沒有價格優勢,阻礙著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雖然近幾年國內的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目前全國日產量仍不足全球日產量的1%。海水淡化在解決了淡水問題的同時,也副產大量的濃縮海水,這些濃縮海水大部分都重新排回到大海。濃縮海水里不但含鹽量比海水高,而且含有海水預處理時引入的一些化學物質,會對土壤、地表水、海洋環境等造成污染。
從事多年海洋研究的青島科技大學劉亦凡教授介紹,淡化1噸海水大約產生50%的濃海水,如果長此以往沒有節制地將濃海水排回大海,例如青島市到2020年海水淡化規模將達到35萬~40萬立方米/日,在沒有海洋對流的情況下,50年后,濃海水將覆蓋整個膠州灣,海洋環境及海洋生態將面臨危機。
“濃縮海水污染成了海水淡化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其降低成本的主要渠道。”山東省海洋化工研究科學院總工程師孟燁介紹,海水淡化副產濃縮海水含有大量的無機鹽類,除原鹽(氯化鈉)外,還有鎂、鉀、硫、溴及稀有元素等化合物,這些都是鹽化工的重要原料。
我國已經有企業開始利用濃海水化鹽制堿。去年6月22日,青島堿業股份有限公司2萬噸/日海水淡化項目建成投產,55%的海水成為濃海水,進入青島堿業的鹽水車間,作為生產純堿的原料,供化鹽使用,每年將節約近6萬噸工業鹽,可以基本回收海水淡化的成本,每年還可實現銷售收入2880余萬元,同時節約300多萬立方米自來水。青島堿業公司在國內首家形成了“純堿生產—海水淡化—濃海水化鹽制堿—熱電聯產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今年1月8日,曹妃甸新區與唐山三友集團合作建設濃海水綜合利用項目開工。曹妃甸新區阿科凌海水淡化項目生產的淡水用于工業區的生產用水,而濃海水將用作三友集團鹽化工的原料,將可處理利用濃海水1800萬立方米/年,節省原鹽60萬噸/年,節約水資源1000萬立方米/年,大大降低了海水淡化和鹽化工產業生產成本。
“上述兩個海水淡化項目,直接把產生的濃海水直接作為堿廠的原料是好的利用方式,既利用了鹽也利用了水。”孟燁說。
據了解,中東和澳大利亞一些干旱或半干旱地區利用太陽能,將濃海水攤曬制取固體原鹽,擴寬了原鹽的銷售和利用途徑。孟燁介紹,海水淡化后的濃海水目前最經濟的利用方式是攤曬制鹽,我國南至江蘇、北至遼寧等沿海地區大量生產海鹽,近幾年因各地工業占地和園區建設等原因導致制鹽面積不斷縮小,導致我國海鹽產量有所下降。如果全部以海水淡化后的濃海水為原料進行攤曬制鹽,既解決了濃海水近海排放帶來的生態環保問題,同時現有海鹽產能又可以增加80%~90%。
孟燁指出,海水淡化與鹽化工相結合,實現資源綜合利用,走綜合利用路線,要算綜合成本和效益。利用濃海水可以提取溴素、化鹽、制鹽以及生產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鉀等鹽化工產品,利用濃海水提取的溴素,價格可突破3萬元/噸。經過幾十年的開采,我國地下鹵水的含溴量和單井出水量都有較大幅度下降,溴素產量減少,這樣就攤薄了海水淡化的成本。濃海水還可以首先制取硝酸鉀或硫酸鉀等,然后提取溴素,提溴后的濃海水生產氫氧化鎂及氧化鎂,制鎂后鹵水送入鹽田蒸發濃縮析出石膏,最后得到的液體鹽,直接用于純堿、氯堿生產,生產過程無“三廢”產生,真正實現濃海水“吃干榨凈”。如果海水淡化工廠附近,沒有可以用來日曬制鹽的土地,也可以充分利用發電廠乏汽,將濃海水中的水全部轉化為淡水,同時,將濃海水中的化學元素全部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同樣可以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海水淡化利用是一項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家建議,國家應當盡快啟動海水淡化與鹽化工生產結合綜合利用產業化示范工程,海水淡化裝置應當規模化,并盡可能地在鹽場、堿廠、電廠相對集中的地方選址,以便于海水淡化副產濃縮海水的集輸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