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造紙行業COD排放方面的嚴格程度令我們感到驚訝。”2009年5月,《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正式生效。在中國造紙協會舉行的內部研討會上,來自一家瑞典知名紙企的代表表示,中國對造紙行業COD排放總量和濃度的部分限值低于(更加嚴格)發達國家的現行最佳技術導則和標準。
記者獲悉,對于印染、皮革等廢水排放量大的行業,相關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修訂工作目前已進入征求意見或等待報批階段。從此前發布的征求意見稿來看,環境管理部門將對上述行業提出較嚴格的排放要求。COD、氨氮兩項主要污染物的指標和歐美等國看齊甚至有所超越。業界人士指出,傳統工業行業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要求其在排放標準上必須實現“跨越式發展”。
“即使企業全達標還是污染嚴重”,這是浙江、江蘇、山東等不少傳統產業強省曾經遇到的難題。標準制定組在此前的調研中發現,某地區以印染廢水為主的廢水量高達100萬噸/天,某縣級市光印染廠就有2000多家,甚至4平方公里范圍內竟有40多家印染廠。長期以來,由于印染、皮革等傳統行業呈現企業規模小、數量多且沿流域高度集中的特征,在相關的產業聚集地,即使企業廢水全部經過處理達到現有排放標準,其流域水環境依然難以承受。
《2008年重點行業工業污染防治報告》顯示,紡織印染行業廢水達標率超過94%,但COD排放量還是連續8年增加。在地方排放標準尚不健全的情況下,要破解“達標仍污染”的困局,提高排放標準是必然選擇。
從現實角度看,逐步提高排放標準也有了一定的經濟技術基礎和經濟壓力。現行的《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已是19歲“高齡”,當時無論是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水環境質量、治理技術等,與目前相比都相距甚遠。而在造紙、印染、化工、制革等傳統行業,也都涌現出了相當數量的規模企業,有實力加大治污投入。排污收費制度的健全、排污權交易等也提高了企業治污的積極性。
“十一五”以來,當時的國家環保總局相繼啟動了主要工業行業排放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增加行業型排放標準覆蓋面,逐步縮小通用型污染物排放標準適用范圍。對實施時間較長的排放標準進行全面復審和修訂,提高其排放控制水平。
而這些努力對行業減排的效益正在逐漸顯現。根據《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細則》,基于“新國標”,到2011年,造紙行業COD排放將比2007年減少10萬噸,廢水排放減少9億噸。而對制革行業來說,以每年排放廢水16億噸計算,如果全部執行80毫克每升(征求意見稿中數據)的標準,每年減少COD排放量將超過10萬噸。
不能承受的成本之痛?
要通過產業、產品結構的調整,提高產品附加值予以消化
因印染技術落后污染環境,曾被廣東省環保局處以21萬元罰款、并被東莞市環保局追繳排污費1100多萬元,世界最大的圓筒針織面料廠商福田實業在2009年決定關閉旗下一家紡織印染有限公司,投資1億美元在江蘇鹽城興建使用最新設備的新廠。當傳統工藝、落后設備遇到嚴格標準和執法時,脫胎換骨成為很多地方和企業的必然選擇。
在當前的經濟條件和產業發展水平下,印染、造紙、皮革等傳統行業的廢水處理仍然挑戰較大。特別是對包括皮革在內的很多工業行業來說,廢水中氨氮處理在全球都是一個技術難題,在經濟可行、效果穩定方面還有很多障礙。
而在上述行業普遍存在的傳統工藝、低水平設備更是加劇了這一難題。“我國還有不少印染企業生產工藝和生產裝備處于上世紀70年代末水平。”中國印染協會秘書長邢惠路曾經指出,這導致了印染行業在“十一五”仍是一個用能、耗水、廢水排放大戶。
在這樣的技術水平下,如果要實行嚴格的標準,一般要在處理工藝上下功夫,這無疑要投入較大的成本。以印染為例,目前標準下每噸廢水處理的實際運行成本約2~3元。而要達到COD濃度80mg/l,需要加強預處理單元,增加深度處理單元,成本需上浮1~2元;如果要達到60mg/L,還要在常規處理后,再采用膜技術、活性炭吸附等,實際運行成本則增加到6~8元甚至更高。
對于勞動密集型和出口導向型的傳統制造業企業而言,從2008年以來,利潤空間受國際市場和人民幣升值擠壓明顯,高能耗、高污染、產品層次低、勞動力密集型的傳統行業遭受重創。目前,我國染整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僅3%左右。而據測算,如果按照征求意見稿中“60mg/L”的要求,對于生產最低檔產品的企業來說已無利潤。
環保成本對企業的生存意義日益被突出,必須通過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提高產品附加值予以消化。位于青島的一家知名印染公司選擇在工藝技術、設備改造、染化料選用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將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結合,通過回收皂化松香,每年創收1500萬元以上,還使廢水中COD降低了85%。而江蘇省宜興市一家紡織集團則在旗下各廠推行各種回用、余熱回收工程項目,配合印染廢水處理提標工程,每年減少廢水排放近50萬噸,使企業在材料上漲訂單價格下滑的情況下,仍有一定的利潤空間。
對于不少小企業來說,由于缺乏技術實力和成本承受力,或者選擇被兼并,或者轉行。浙江前洲的印染企業主就集體向海外征集科技含量高、勞動密集度適中、污染小的項目,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在這個昔日的印染聚集區,印染行業的經濟比重下降到30%。
由于歷史原因,造紙、皮革、紡織等傳統行業累積了大量落后產能,產業結構不合理,總體水平較為落后。因此,提高排放等環境標準,增加環境投入和成本,可以發揮倒逼機制,通過成本等市場化手段促使行業轉型升級。
末端治理還有多大效率空間?
從源頭入手、全過程控制、推行清潔生產是大勢所趨
中國輕工業清潔生產中心工程師孫曉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國家整個工業體系來看,“十一五”期間,COD、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減排均是依靠大量末端治理設施的投入和運行、提高污染物去除量實現的。但這種做法已經暴露出一些問題,實際上幾年來,COD等主要污染物的產生量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而高昂的末端治理投資和運行費用也使國家和企業均難以承受。
從目前的思路來看,很多工業行業的排放標準(如現行的《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均是基于最佳可行性技術(BAT)制定的。如果不通過生產工藝的技術改進,單純從末端治理實現達標排放,難度較大。“隨著環境準入制度越來越嚴格,新建企業不符合清潔生產要求,老企業不進行技術改造就勢必會被淘汰。”孫曉峰說。
作為對傳統產業發展模式的根本變革和減排的有效手段,實踐證明,在工業行業實行清潔生產是未來工業行業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著眼于全過程控制的思路,企業可以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大大降低末端治理的壓力,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的。長期實踐證明,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均能取得顯著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
而對于印染、制革等傳統行業而言,總體技術水平還不高,排污量大,在企業推行清潔生產所帶來的減排潛力非常顯著。這已經得到業內的廣泛重視。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水污染治理委員會秘書長王家廉透露,“十二五”工業廢水污染治理的基本思路是通過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全過程控制。加大工業結構調整力度,促進工業企業污染深度治理。
這也是世界工業污染控制的必然趨勢。“從直接排放到稀釋排放,到末端治理,然后是清潔生產(污染預防),發達國家也走過彎路。”孫曉峰說,我們國家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很多好的經驗,但由于經濟發展速度過快,很多環境問題一起出現,COD、氮磷、重金屬、POPs等問題一起擺在了我們的面前,任務較為復雜和艱巨。
“從工業環境保護來看,我國現在所處的階段是重疊的。仍有一些企業的污染物在直接排放;一些企業主要采取末端治理措施實現達標排放;還有一部分企業通過實施清潔生產,技術、裝備水平均已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工業行業的污染控制將逐步發生從末端向前端不斷摸索的過程。相應地投入和成本將會顯著增加,加速產業優勝劣汰、兼并重組的步伐,幫助更多行業摘掉高能耗、高污染的“帽子”,實現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盡管過程對行業企業而言可能會比較“痛苦”,但這是值得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