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4日,為期10天的“兩會”在國內外眾多媒體的關注下結束了。“兩會”上諸多民生問題收到大家的關注。水環境,水污染依然是談及最多的話題之一。
中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3月13日,在“兩會”期間舉行的環境保護部新聞發布會上坦承,中國“環境形勢依然很嚴峻”,“十二五”期間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就業形勢嚴峻、各級政府發展經濟的勁頭仍很大,煤炭的增長量很可能會達到10億噸左右,環保需求壓力更大。
他強調,盡管環保問題在“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取得了“非常明顯的進步”,但“環境形勢依然很嚴峻”,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傳統的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很大,超過中國的環境容量,使得一些地區環境質量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
二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新的環境問題不斷產生,特別是危險化學品、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電子垃圾等等損害人體健康。
此外,水和大氣的環境問題也還沒有完全解決,土壤污染問題又凸顯在面前了。
張力軍也指出,中國仍是個發展中國家,人們的生活水平還不算太高,加上就業形勢嚴峻,各級政府發展經濟的勁頭還是很大,這都給中國的環境問題帶來很大的壓力。在“十一五”期間,中國煤炭的消耗增長了10億噸,“十二五”期間(2011年-2015年)的煤炭增長量很可能還會達到10億噸左右,可以想象這會對中國的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
安全高效發展核電
為了減少對煤炭和石油的依賴,中國正積極開發包括核電在內的清潔能源。“十二五”規劃指出,要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要加快沿海省份核電發展,穩步推進中部省份核電建設。
對于媒體詢問要如何解決“地方政府不聽話”、“政令不出中南海”等問題,張力軍回應說,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要掌握好“度”的問題,既要推進經濟增長與制造就業機會,也要改善環境及保護民眾健康,“考核地方政府不僅是要考核GDP,也要考核地方各級政府的環境質量改善情況”。
為了支持地方政府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環保部正在和財政部研究實行生態補償機制。
在二氧化碳的減排問題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它列為國家的約束性指標,2015年要比2010年萬元GDP排放的二氧化碳減少17%。張力軍說,環保部對各個省已下達了分配的指標,將在個別省份的范圍內,按照GDP排放情況來核定項目。對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產業,則將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排放要求進行控制。
“十二五”規劃以經濟轉型和改善民生為主軸。循同樣的思路,張力軍將“十二五”規劃中涉及環保的部分概括為“兩個重點”:一個是解決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另一個是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問題,其中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和展開重金屬污染企業專項檢查是兩項主要任務。
根據環保部提供的資料,中國在“十一五”共處置包括重特大環境事件在內的突發環境事件共912起。資料沒有列出細節,但過去五年讓外界印象深刻的突發事件包括:2005年吉林石化雙苯廠爆炸引發的松花江水污染;2007年無錫因太湖藍藻爆發而發生的城市供水危機;去年和前年湖南郴州、福建上杭縣、云南昆明等地陸續發生兒童血鉛超標。這些事件證明了,持續雙位數且粗放型的經濟增長不但破壞了中國的環境,也對民眾健康構成傷害。
要減四污染物排放
為了進一步改善環境,環保部在今年的減排工作中列出,要使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種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同2010年相比均下降1.5%。
張力軍說,這四項指標嚴格說起來都很難完成,而最難完成的是氮氧化物,因為氮氧化物的排放,不僅是工業企業的排放,也不僅是燃煤的排放,還有來自機動車的排放。
環保部規劃的應對措施包括,對千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建議實行機動車總量控制,對電力和水泥行業實行氮氧化物的總量控制,對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建議探索實行煤炭總量控制,要把污染物排放總量,也就是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作為新建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