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當前流域內城市和工業點源污染正逐步得到治理,但是以農藥、化肥和畜禽養殖業污染為主的農業面源污染,開始顯現成為長江流域水環境治理的重點和難點。”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流域水環境保護與面源污染控制政策研究》的最新報告指出,應及早制定《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條例》,積極引導農村地區施行綠色發展模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報告分析指出,農村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化肥農藥污染、畜禽養殖業污染、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山林地區污染所致,其中所含主要污染物是氮、磷等有機物。近年來,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呈加重趨勢,一方面是由于土地利用及耕作措施不盡合理,存在過度墾殖和亂砍濫伐現象,流域內水土流失嚴重;另一方面隨著流域內人口增加,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和耕地減少,為了增加糧食生產,農田中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越來越多,以這些農業面源污染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問題越來越突出。
例如,云南滇池、江蘇太湖的農業面源污染的氮量分別占入湖總氮量的70%和73%,安徽巢湖約有52%的總磷和70%的總氮來自農業。
長江科學院水資源所許繼軍工程師認為,相對于點源污染,農業面源污染不僅導致土壤和水環境被污染,直接威脅到農村飲水和農產品安全,而且治理難度非常大。他提出,要及早制定《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條例》,引導農村地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在當前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從戰略高度部署好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控規劃工作,積極建立有利于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服務市場機制。要建立協調和綜合治理機制,實行從源頭到排污口的全過程監控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