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煤礦生產等產業造成大氣污染、北方等地的水資源短缺、未處理污染物對水源質量威脅加劇、過度砍伐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珍稀物種的非法交易猖獗等。國家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環境保護。2009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
從能源保護角度來看,能源儲存和管理技術的發展需求迫在眉睫,發展可替代能源也勢不可擋。從均衡發展方面來看,縮小城鄉發展距離,均衡清潔技術(Cleantech)領域距離為首要考量項。此外,應總體上鼓勵新能源發展,但是需抑制過熱產業的勢頭;發展本土企業的創新能力,同時鼓勵海外企業帶來更多環保領域的高端技術。對外企來說,目前的中國環保產業市場規模較小,但一些細分清潔技術(Cleantech)領域已經顯現了高增長的潛力;環保產業的競爭無疑將日漸激烈,但先行者必將在獲取市場占有的先機。
兩大領域前景可觀從宏觀來看,清潔技術在中國的發展將涉及能源供給、資源利用和資源管理市場(包括水、垃圾和農林業管理等)三大方面。
首先在能源供給方面,太陽能、風能及生物能源具有發展前景。在資源利用方面,例如綠色建筑領域,企業可從環保優化設計、可持續原料選擇、提高能源效率及水源效率入手。而資源管理市場也有很大的選擇空間,例如水源提取、水源處理、水源分配、水源利用及污水處理,此外,垃圾安置、垃圾回收、垃圾再生能源和垃圾回收利用也存在著巨大的商業機會。
然而,若要在這些細分領域中大展身手,企業應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考量:市場準入、市場規模、單位環境效用潛能、解決方案的吸引力。市場準入則表明私有或外商企業進入行業的難易程度;市場規模則表示年銷量;單位環境效用潛能,是指與傳統解決方案相比,環保企業的解決方案是否能夠減緩對環境的影響,同時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方案吸引力則指該方案能給客戶帶來經濟價值,無論實際突破程度如何,該方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如果用各方面的準則進行考量,可以發現,可再生能源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規模,但對外資企業來說,市場開放度仍有待增加。同時,該行業的技術水準還處于發展階段,但是將對環境產生巨大的積極效應。
具體來看,太陽能領域涉及太陽光電、聚光太陽能及太陽能水加熱器。該領域的收益率可達20%(基于美國標準)。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晶體硅光伏太陽能生產商,但在其他領域的競爭力稍弱。外資的進入會將價值鏈機會轉移至研發階段。
風力發電產業則涉及渦輪、發展、維護、能源儲存四方面。預計到2020年,風力發電將實現3000萬千瓦,而該行業的收益率可達25%。但是2009年開始,政府逐漸放緩新增渦輪產能的審批速度。一些部件的生產基本上由本土企業包攬,但是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資競爭者手中。
生物能源則被廣泛應用于電力、熱力、燃料(乙醇、柴油、丁醇)。目前生物柴油規模已達1300萬噸、乙醇燃料達6560萬噸。中國政府計劃擴大這兩方面的產能。此外,外企也與中糧集團和中石化集團進行了很好的合作。
在能源利用方面,綠色建筑選用先進外裝,充分整合能源,選用環保設備,致力于智慧型建筑的建造。目前,綠色建筑產業對外資基本開放,其技術也已處于成熟階段,巨大的市場也提供了發展空間。但是,綠色建筑對環境的積極效益處于中等水準。
進一步分析,在優化設計方面,綠色建筑涉及試運行和高效運作、整合設計、資源服務及城市可持續規劃。建筑材料則鎖定本地取材、低耗能材料及可循環材料。從市場規模來看,截至2020年,建筑消耗將占能源消耗的40%,屆時的新建筑必須節省65%的能源。2009年,政府已投資2100億用于綠色建筑領域;預計5年內,綠色建筑面積將達到22億平方米,政府總投資達1.5萬億。由此看出該市場空間非常可觀。
清潔水源方面,中國對外資的市場開放處于中等水準,其技術也已經發展成熟,但是市場規模較小,對環境的影響效應不是很高。
水源安全已經成為政府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中國計劃截至2020年單位GDP所消耗的水源應減少60%,在十一五期間政府投資了將近1萬億元。外企正在中國建立水源管理方面的合資公司,但最高持股比例僅為50%。對外資水務服務公司而言,盈利率會實現25%。具體而言,水源處理包括脫鹽、分離,污水處理則涉及一級、二級和三級處理方案、淤泥處理和分離、監測方案。目前來看,水源管理、咨詢、進口設備的銷售是目前這一市場的主要業務。
挑戰與應對可再生能源、綠色建筑和清潔水源的巨大市場為外資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土壤,但是我們也須認識到挑戰,從而把握市場機會。
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政府對本土企業的支持不容小覷,復雜的電力分送網絡與融資、準入規則也為外資帶來一定難度。然而,若能與供應商、政府建立起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以增強標準化和更佳的實踐分享,同時創新財務機制(例如簽訂建設前資源購買協議),則能把握好可觀的市場機會。
在綠色建筑領域,挑戰也無處不在:原材料和技術業已成熟,但是本土企業欠缺設計和建設經驗。此外,開發商、終端用戶和能源供給商之間的利潤逐步減少;解決方案或技術的供給和分配仍然有限;效用網絡的整合很有限;內地市場的主要產品仍集中在材料(節能玻璃、絕緣墻)和照明設備(LED)領域。然而,跨價值鏈的多方合作可以減少循環周期、降低成本。此外,為供應商和施工方開發創新的綠色金融產品,發展和優化綠色建筑的建筑配件標準都不失為好的選擇。
在清潔水源領域,水務市場的欠發達限制了企業解決方案的商業化進程;對中國的水務環境了解不夠深入、金融投資的基礎不夠阻止了外資的發展。然而,如果海外企業可根據中國市場不斷進行本土化、改善水利建設的投資計劃,同時,為公共、個體融資人、方案提供商和運營商的價值鏈合作關系提供支持,那么其發展前景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