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像一個巨大的“鳥蛋”倒映在清澈的碧波里,一塵不染;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龍行水系蜿蜒在青山綠樹之間,處處透著生態之美……如今在北京這樣的美景已不鮮見,而成就這兩個著名景點的水處理工程,都應用了膜生物反應器(MBR)技術。
作為世界先進的水處理技術,MBR技術在我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南水北調工程、環太湖地區水環境治理等重大工程中都可以看到MBR技術的身影,一個新興的產業風生水起。
產學研合作研發關鍵技術
MBR技術在國內的產業化是產學研合作的一個成功范例。據了解,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清華大學就開始了MBR等膜法水處理技術的研究。清華大學對膜技術的研究不僅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在國際上也備受關注。通過多年研究,目前清華大學在該領域已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專利技術。
2000年,當時身在澳大利亞的文劍平看到MBR技術應用于悉尼奧運會的污水處理工程后深受啟發,決定回國創辦碧水源公司,致力于研發和推廣MBR技術。碧水源公司成立之初,文劍平就與清華大學開展合作,研發MBR的關鍵技術。最終,碧水源自主研發出核心產品膜組器,填補了國內空白,正是這項技術使國內污水處理形成了產業化。
2008年2月,清華大學與碧水源公司合作成立清華大學—碧水源環境膜技術研發中心,這是我國首個致力于水環境問題研究的環境膜技術研發機構。根據合作協議,清華大學主要為研發中心提供研發平臺、科研人員等,碧水源公司則提供資金、課題(項目)、應用方面的人才等。
業內專家指出,這種以企業為主體、責權利關系明晰的新型產學研契約機制,解決了利益相關主體間誰是主要決策者、誰是投資者以及資源如何配置、利益如何分配等關鍵問題。企業逐漸成為合作決策的主體,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選擇項目、整合資源,以推動技術資源與產業資源的優勢互補,從機制上保證企業與高校合作的市場化運作。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黃霞指出,清華大學—碧水源環境膜技術研發中心將以實際應用為目標,通過產學研的通力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開展并強化膜技術與工程應用的研發,推動膜技術在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城鎮供水等方面的大規模應用,為節能減排、污水資源化和保障飲用水安全供給做出貢獻。
以技術換市場成功推廣
MBR技術在國內的應用并非一帆風順。與傳統水處理技術相比,MBR技術能夠減少占地面積,減少污泥排放,并具有處理水質穩定等優點。MBR處理過的污水可以作為工業用水甚至景觀用水,實現了水資源的再生利用。但在最初的市場推廣過程中,MBR技術卻遇到不少困難。一方面是成本問題。傳統污水處理工程的建設成本為每噸1200-1800元,而采用MBR技術每噸需要花費1500-2200元。另一方面是觀念問題。當時,社會對于水資源再生利用不夠重視,不愿接受新的技術和理念。
面對應用推廣的瓶頸,碧水源公司以“技術換市場”:自己掏錢做示范項目,成功開辟北京市場后,逐漸拓展到國內其他省市。碧水源公司首先與北京市水務局合作,開展了一個污水處理示范項目,此后又在北京市海淀區衛生院做了一個景觀用水示范項目,接著建設了北京懷柔再生水廠和北京中環廣場中水回用系統。通過這些示范項目,MBR技術得到了市場特別是政府相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技術換市場”的策略對MBR技術的產業化推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后,MBR技術先后應用于奧運科技工程、國家大劇院、南水北調、環太湖水污染治理的水處理技術與工程等超過千項工程。其中2005年建設的北京密云再生水廠項目規模達到4.5萬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MBR技術工程。也正是這個項目,加速了MBR技術在國內的推廣應用。MBR技術的成功推廣不僅改變了原有的治污理念,還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污水資源化領域的技術革命。
政府采購的示范效應
在MBR技術的產業化推廣過程中,政府采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碧水源公司所在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09年以來加快了政府采購中關村自主創新產品試點工作,碧水源公司的膜生物反應器組器系統MBRU、高品質PVDF中空纖維膜被認定為北京市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污水資源化膜生物反應器被認定為國家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同時,碧水源公司與北京城市排水集團簽約建設“北小河再生水廠二期工程”,采用碧水源公司的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建設規模4萬立方米/日的再生水廠,補充城市環境用水;與北京城市排水集團又與碧水源公司簽約,建設“清河再生水廠二期及再生水利用工程”;與北京市延慶縣水務局簽約,建設“2009年延慶縣京津風沙源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5平方公里。
隨著一系列MBR技術應用工程的簽約,北京市政府采購的示范效應很快顯現。碧水源公司董事長文劍平介紹,北京市政府首次在清河工程中使用碧水源公司的MBR技術后,碧水源公司拿下了丹江口南水北調污水處理工程、無錫城北再生水廠兩個項目。
“這說明北京市政府采購中關村自主創新產品的試點工作在全國具有顯著的市場效應和示范意義。”文劍平對此深有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