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不到位,垃圾監管不到位也是個大問題。比如垃圾焚燒溫度能夠保證800度以上的話,二噁英的問題就可以解決。焚燒中間應該添加一點燃油或燃煤,而有的企業為了省電或者省經費就不添加。一些城市可燃垃圾并不是很多,也拿去填埋,而大規模燃燒垃圾的運輸成本是比較高的。但從長遠來看,垃圾焚燒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是一種必然選擇,沒有地方再來建填埋場。
23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會議指出,到201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50%的設區城市初步實現餐廚垃圾分類收運處理。要推廣廢舊商品回收利用、焚燒發電、生物處理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方式。加快存量垃圾治理。
有數據顯示,我國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圍城困局,現在除縣城之外的668個城市中,有2/3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1/4已經無垃圾填埋堆放場地。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超過5億平方米,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中國城市固體生活垃圾總量居世界前列,每年產生垃圾1.5億噸,存量已達70億噸。
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相較于“十一五”而言,國家在“十二五”規劃首次明確提出垃圾分選,將垃圾作為一種資源來加以利用,是國家環保政策的一大進步。此次會議傳遞出的核心信號是,作為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的主要方式,垃圾焚燒發電將在“十二五”期間獲得國家層面的大力推廣。
垃圾填埋現瓶頸
近年來由于城鎮化快速發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垃圾處理能力相對不足,嚴重影響城市環境,因此必須充分認識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目前,我國超過80%的生活垃圾通過填埋處理,但由于用地緊張和二次污染,填埋已經出現瓶頸。中國環境學會固體廢物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聶永豐教授早先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中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垃圾處理采用焚燒還是填埋,要依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在中國東部,很多省份人口密度甚至高于日本,這決定了這些地區垃圾處理應以焚燒為宜。
各地反對上馬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主要原因是擔心焚燒產生的二惡英排放會影響周邊居民身體健康。此次常務會議提到,要加強對設施運營狀況和處理效果的監管,完善全國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監控系統,定期開展排放物檢測。
駱建華認為,合適的焚燒設備加上運營管理得當,垃圾焚燒產生的二惡英可以完全控制在對人體無害的范圍之內。選擇定期將垃圾焚燒排放數據向市民公開,將有助于獲得市民的理解支持。
垃圾焚燒將是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超過80%的生活垃圾通過填埋處理,各地反對上馬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主要原因是擔心焚燒產生的二噁英排放會影響周邊居民身體健康。該不該抵制垃圾焚燒?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認為,現在在城市密集區采取垃圾焚燒的辦法是必然的,因為已經沒有條件來搞垃圾填埋。而且垃圾填埋對地下水等的污染,比二噁英好不到哪里去。人們之所以恐懼二噁英,是因為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致癌物質,這是事實。而地下水只要水源有保證,稍微遠離一點垃圾填埋場就行,這種擔心也是可以理解的。
現在我們的垃圾收集體系不是特別有效。很多企業在不收集的情況下,隨意傾倒,或是中轉的程序太多。用戶到居民小區、垃圾處理站、中轉站,最后到垃圾填埋場。在填埋過程中,也存在很多問題。
除了垃圾分類不到位,垃圾監管不到位更是個大問題。比如垃圾焚燒溫度能夠保證800度以上的話,二噁英的問題就可以解決。焚燒中間應該添加一點燃油或燃煤,而有的企業為了省電或者省經費就不添加。我在江浙看過幾個垃圾焚燒廠,規模都很小。一些城市的可燃垃圾并不是很多,也拿去填埋,大規模燃燒垃圾的運輸成本是比較高的。但從長遠來看,垃圾焚燒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是一種必然選擇,沒有地方再來建填埋場。
垃圾處理是個大產業
現在用于垃圾清理的錢不少,每家每戶都繳垃圾清運費,企業也繳城市建設稅,地方政府掌握的資金也是相當大的,關鍵是資金的使用和分配問題。一是分配不到位,該多投入的卻沒有投入。二是沒有好的成本收益匡算。需要什么樣的管理、收集體系,需要多少土地、多少資金,資金結構中居民分擔多少、稅收分擔多少、補貼多少,這些都要仔細考慮核算。目前在資金的使用上要么是一筆糊涂賬,要么就是有錢就給一點,沒錢就不給,隨意性太大。
垃圾處理這個產業被政府的低品質服務壟斷著,企業現在沒有機會來經營。如果進行一次真正的成本核算,應該是一個很好的產業,也是一種非常穩定的服務。比如處理生活垃圾,絕對有利可圖,只是要把思路理順,把分攤的一些要素及方方面面的關系理順。在懲治管理方面,立法不執行也沒有用。現在都是政府大包大攬在管理,他自己不能監管自己,也就造成監管不到位或者說不易于監管的局面。
環境監測儀器企業將長期受益
在垃圾分選及之后的垃圾焚燒的過程中,會有酸性氣體、煙塵等廢氣排放,這將需要相應的環境監測儀器對垃圾處理過程進行監測。同時,隨著全國垃圾處理運營監控系統的建立,市場對環境監測儀器的需求量將持續放大。由此相關環境監測儀器公司將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