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午,太原市城市垃圾焚燒發電廠內,一輛輛滿載垃圾的車輛從廠子東側的專用通道里魚貫而入。這里是目前太原市唯一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天大約有1300多噸垃圾要從市區運往這里。”廠里,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垃圾車駛入的地方是廠里的垃圾存放池,最多可以儲存7000多噸垃圾。在該發電廠,記者了解到,這里日焚燒垃圾設計能力是1000噸,目前每天要焚燒到1300噸,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
太原市環衛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太原市只有兩座規范化的無害化處理廠,一座是位于東山郝莊鎮新溝村的太原市城市垃圾焚燒發電廠,主要處理小店區、迎澤區和高新、經濟、民營、龍城四個開發區的垃圾,設計處理能力為1000噸,目前傾倒處理量為1600噸,遠超設計處理能力。
另一座是位于陽曲縣侯村鄉的侯村衛生填埋場,主要處理其他城區的垃圾,其中,杏花嶺區、尖草坪區、太鋼直接運往侯村,晉源區、萬柏林區通過南堰壓縮轉運站運往42公里外的侯村處理,日轉運量600多噸,侯村設計處理能力為1500噸,實際處理量增加到2000噸。“現在的垃圾處理場全部是超負荷運轉。”該工作人員表示,總體上,太原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少,布局不合理,處理能力小,面臨的形勢較為嚴峻。
焚燒發電廠 超負荷運行卻連年虧損
生活垃圾焚燒,在國內許多城市都已經全面展開,但在有著三百多萬人口的中型城市太原,目前僅有一個垃圾焚燒企業,顯得“孤孤單單”。但對于市場化運作的企業而言,垃圾焚燒如果產生不了效益,投入的熱情顯然會大打折扣,這一方面,太原同舟能源公司的虧損成為一個“典型”。
2001年,太原市計劃籌建太原市城市垃圾焚燒發電廠,當年由太原市經濟建設投資公司、太原藍欣能源公司、山西煤炭運銷公司和日本荏原制作所共同籌資3.63億元,組建了太原市同舟能源有限公司。工程經過層層審批,于2006年投入運行。
按照當時的測算,企業投入產出能夠持平,或微有盈利。據相關人士介紹,國內垃圾焚燒企業主要采取企業建廠,政府授權特許經營的模式。焚燒一噸垃圾,政府補貼124.5元,同時上網電價為普通電廠的兩倍。“我們現在承擔的是一份社會責任,追求的是零利潤,說白了只要不虧損就行,但現在,連這也達不到。目前仍然每年虧損1000多萬元。”該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原先設計,每年這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可以消耗33萬噸垃圾,可發電1.4億度,可目前的現實情況是每年可焚燒垃圾48萬噸,發電9000多萬度。
造成現實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垃圾質量不高,熱值太低。該廠引進了當時國內的第一臺進口垃圾焚燒機器。“由于是日本技術,對于垃圾質量要求很高,人工又沒有辦法調節、改造,因此只有按照原先設計,放進去高質量的生活垃圾,才能達到最佳發電效果。”一位工作人員介紹,由于原料一直沒有達到設定要求,企業一直在尷尬中前行。
按照原先設計,進入這里的垃圾應有熱值在1000大卡以上、有品質的生活垃圾。可現實情況是混合垃圾被一籠統倒進了清運車運向發電廠。“夏天拉進來的是西瓜皮合著臟水,冬天是爐灰渣,垃圾品質差,熱量只能達到700—800大卡,熱值根本不夠。”該負責人說。
盡管垃圾焚燒被稱為一種“承擔社會責任”的行業,但對于很多參與其中的企業或個人而言,看到的還有焚燒垃圾背后的利益。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垃圾焚燒廠的建設過程中,一些沒有經驗的“新手”也都參與其中,期待成為新領域的先行者,分得更多的市場蛋糕。而更多的民營企業在參與建廠時都聲稱采用“世界先進技術”,但打著垃圾焚燒招牌卻搞國家明令禁止的“小火電”的情況也時有出現。
政府努力疏通垃圾出城之路
為了解決垃圾困城,近年來,太原市政府也通過各種渠道,疏通垃圾出城之路。
月31日,記者從太原市規劃局了解到,太原首個餐廚垃圾處理項目選址“落地”,這意味著太原市垃圾分類處理又邁開了一步。建設地點初步選定太原市東南部的小店區下黑馱村。3月30日該項目選址方案已經開始公示。
該項目占地面積近6萬平方米,日處理能力500噸。建成后,全市餐廚垃圾可實現統一收運。收運回來的餐廚垃圾經油水分離后,可轉化為車用燃氣、沼渣和沼液(可作為肥料),提煉出的油脂可作為工業原料,剩余液體可達標排放。“建設該項目時,將增配一套完善的環境處理設施,確保不會污染周邊環境。”太原市環衛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餐廚垃圾處理后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由環衛部門直接收運并處置。所有設備都將安裝消音器,減少噪聲對環境的影響。
而在未來太原市城市建設中,垃圾處理內容也被多次提及,“在終端處理技術的路線選擇上,堅持焚燒發電處理為主,兼顧綜合處理,適當考慮衛生填埋。”太原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設施布局的總體規劃上,將側重于向南和向西方向發展,初步思路是:在小店、清徐和晉中市的交界區域,建設綜合處理場或焚燒發電廠,主要解決小店區南部、教育園區、經濟區和清徐縣河東地區的垃圾處理問題。
此外,在晉源、清徐的結合部,或在靜脈產業園(靜脈產業:指垃圾回收和再資源化利用產業)建設綜合處理場或焚燒發電廠,主要解決晉源和萬柏林區南部的垃圾處理問題。同時,還將利用省公路局水泥廠停產搬遷的實際,對其進行簡易改造,利用水泥窯焚燒生活垃圾,主要解決尖草坪區西北部和萬柏林區北部的垃圾處理問題。最終盡快實現“每縣最少有一個垃圾場”的目標。
同時,還將按照每鄉、鎮一個的原則,在鄉村建設150座中轉站,每座日轉運能力為50—100噸,每站配備收運車輛5—8臺,覆蓋范圍10—20個村莊,收集范圍3—15公里。原則上中轉站土建由區縣負責,設施由市里配套,收集、轉運車輛仍按市、區買一贈一的政策解決,最終目標是在“十二五”末,建立覆蓋城鄉的垃圾收運體系,真正實現“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置”和收運處置的“全程化”“全域化”。